当前位置: 首页
>区情快递
区农机局——立足服务 情倾“三农”
发布日期:2009-11-27 浏览次数:

情倾“三农”,服务为本,近年来,区农机局在农业生产、秸秆综合利用和新农村建设中不懈努力,开创了我区农机事业新局面。
认真落实补贴政策 提升农机装备水平
区农机局积极对上争取购机补贴资金,科学筹划,合理运用,不断提高农民自觉实现农业机械化的积极性。五年共争取中央、省、市农机购置补贴资金1239.98余万元,农机配置结构进一步优化。
在资金落实过程中,区农机局严格按照省市区关于购机补贴的程序和要求,建立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实行阳光操作,加强项目资金的管理。在调查研究、宣传引导的同时,充分考虑全区农业生产和实际需求,实施倾斜政策:一是向大型农用动力机械倾斜,共补贴大型拖拉机253台,促进了我区农机动力机械装备结构优化和更新换代;二是向秸秆综合利用机械倾斜,共补贴玉米联合收割机255台,秸秆还田机80台,旋耕机52台,免耕作播种机65台,水稻联合收割机4台,水稻插秧机2台,小麦秸秆切碎机165台,进一步提高了玉米机收和秸秆机械化还田面积,确保秸秆综合利用工作顺利完成,实现了全面禁烧。三是向畜牧机械和设施农业机械倾斜,共补贴铡草机62台,青贮收获机10台,畜牧大型机械(挤奶机等)7台套,电动卷帘机180台,在促进我区畜牧发展的同时,增加过腹还田面积,有效地促进秸秆综合利用。四是向南部山区倾斜,根据南部山区林果业的发展,补贴适宜南部山区生产的田园管理机74台,加快了南部山区农机化发展步伐,促进了全区农机化均衡发展。
除购机补贴外,区农机局还积极争取省、市政府对高速公路、机场周边等重点区域实施的作业补贴,三年争取省市区各级作业补贴资金700余万元,累计实施补贴面积20余万亩,直接受益农户近两万户。通过补贴项目的实施,有力地促进了我区秸秆综合利用,为实现“不着一把火,不冒一股烟”的秸秆全面禁烧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
依靠科技支撑 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区农机局紧紧围绕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以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为核心,以节本增效机械化技术为重点,大力推广适合我区农业生产的新技术、新机具。
一是秸秆综合利用技术推广。在小麦秸秆综合利用方面,通过调研考察,采取“控、还、运”三结合的办法,为全区小麦秸秆综合利用找到新路子,创出新成绩。2009年三夏期间,为更好地促进小麦秸秆综合利用,为小麦联合收割机补贴安装秸秆切碎机101台,解决了还田质量问题,有力地促进了小麦秸秆综合利用工作的开展。在玉米秸秆综合利用方面,将争取到的各级农机购置补贴资金向购置玉米联合收割机及秸秆还田机械倾斜,促进玉米机收率提高的同时,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新闻媒体,加大秸秆机械化还田技术及优惠政策和实施办法的宣传力度。为确保实效,提前与周边地市农机部门签订跨区作业合同,引进外地玉米联合收割机,确保我区三秋用机;通过设立24小时服务电话、成立技术服务队、设立定点维修网点等形式,积极开展机械维修、技术指导、机械调度、信息咨询等各种服务;实行专人负责制,领导班子成员分片负责,中层干部包乡镇,基层农机站人员包村,层层落实,有力地保证了玉米秸秆机械化还田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是水稻机械化示范推广。我区水稻种植面积达4万余亩,长期以来,水稻机械化仅限于耕作机械化,插秧和收获全部靠人工完成,劳动强度大,成为制约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瓶颈。2007年,区农机局利用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引进稻麦联合收割机两台,于10月16日在遥墙镇大马头村举办了济南市水稻机械化收获现场会,08年又补贴两台水稻联合收割机,共累计完成水稻机收面积1万余亩;09年引进两台手扶式水稻插秧机,成功实现软盘育秧,并在水稻主产区遥墙镇河套村举办水稻机械化插秧现场会,实现水稻机械插秧100亩,水稻机械化水平走在全市前列。
三是保护性耕作技术示范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是用机械将作物秸秆均匀覆盖地表,对农田实行免(少)耕,达到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和抗旱能力的一项先进农业耕作技术,可实现节种、节肥、节水、省时、省力、增产和减少污染等效益。区农机局于2006在全区开始示范试验推广该技术,并于2008年作为省农机化创新示范工程在全区实施。2009年5月27日组织专家在遥墙镇王家楼、鸭旺口和港沟镇章锦村进行了对比测产,水浇地小麦增产10-15%,旱作小麦增产30%,仅此一项,就带来经济效益近400万元。通过示范推广,让老百姓看到了实实在在的效益,采用免耕播种的积极性大大提高,09年又新增小麦免耕播种机17台,小麦免耕播种面积进一步扩大,我区因此被列为2010年农业部保护性耕作示范区(县)。
全心全意抓服务 推动农机化事业健康发展
近年来,农业机械化进入以市场为导向、以服务效益为中心的发展阶段,农机管理工作由管理型向服务型发展,健全农机化服务网络成为农机工作的重点,信息中介、技术培训、维修配件、油料供应、机具调配、调机引援等成为新的服务领域。为此,区农机局在为“三农”服务上下功夫。
农机技术服务。实施农机化职业技能培训工程,全面提升农机驾驶操作人员的技术素质;开办各种培训班,对机手进行实用农机农艺技术培训;开展送科技下乡活动,深入乡村集贸市场进行政策技术咨询服务;利用三夏三秋农忙季节,深入田间地头,进行现场技术指导,及时解决机手遇到的各种技术难题。通过这些措施,使农业增长方式真正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
农机组织服务。建立健全农机协会和驾驶员协会组织6个,为农机户和驾驶操作人员提供交流平台;积极培育农机大户200个,发展农机服务队32个,建立农机合作社2个,极大地促进了机具、资金、技术、劳动力等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盘活农机存量资产,提高了农机具利用率和生产加工能力。
市场与信息服务。加强农机市场建设,全区农机经营机构达95家,充分利用市场配置资源,激发农民经营、使用农业机械的积极性;培育和发展农机服务中介组织10家,为农民开拓农村市场提供服务,带动农机经营者参与市场竞争;逐步建立和完善信息化服务网络,利用现代化的科技手段,及时做好农机农艺及农村实用技术的信息收集、整理和发布工作,当好参谋和技术后盾。
跨区作业与调机引援服务。以跨区作业为依托,进一步规范和拓展作业市场;将各地农作物的耕种收获时间、种植种类规模,连同作业技巧、作业安全等常识编造成册,免费发放给机手,2009年组织小麦、玉米跨区作业队近50个,为机手增加收入1600余万元;提前和友邻县市区签订跨区作业协议,引进外地机械到历城区参加农业生产,2009年共引进外地小麦联合收割机200台,玉米联合收割机120台,有力地保证了我区三夏三秋农机生产。
区农机局“立足大农业,发展大农机,服务新农村”,在“三农”工作中发挥了农业机械先锋队和主力军作用。在我区农业生产、秸秆综合利用中多次获省保护性耕作先进单位、省跨区作业先进单位、省“文明监理、优质服务”窗口单位、省农机推广工作先进单位、省农机化学校示范建设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作者:张明俊 张宏业) 信息来源:区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