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舍人镇坚持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群众文化活动,庄户剧团健康发展,民间艺术活动与时俱进,活动队伍不断壮大,成为弘扬先进文化、传播现代文明的重要力量,展示着王舍人镇作为全国文明村镇、山东省首批社会文化先进乡镇的独特风采。
春歌
迎新春秧歌展演和元宵佳节民间艺术调演,给传统节日锦上添花,使节日气氛更加浓郁。“望丈夫我走后不要牵褂,为妻我这就走你放心也吧,辞别了奴丈夫往外就走哇”,舞台上唱的是山东吕剧《小姑贤》,表演者是南滩村的庄户剧团。庄户剧团是王舍人镇群众文化的一大亮点。全镇13家庄户剧团、50多个群众团体都是群众自发组织起来的。演员们利用农闲时间聚在一起,自编自导,自娱自乐,排演吕剧《墙头记》、《姊妹易嫁》、京剧《凤还巢》等剧目,也表演秧歌和健身舞蹈,宣扬真善美,批判假恶丑,受到乡亲们的热烈欢迎,被中央电视台、齐鲁电视台,《大众日报》、《济南日报》等多家媒体宣传报道,活跃了广大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在这些团体和人员的带动下,广大群众的生活品位进一步提高,该镇文化活动具备了经常化和普及化的特点,为群众性文化活动的深入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夏舞
“寄给你一张小小的贺年片,代替我对你万般的思念,虽然我们多年不见,依旧互相在怀念怀念”,优雅的四步舞曲《喜相逢》在空中飘扬,村民们每当结束一天的劳作,就会三三两两来到水坡村新建的休闲广场上,跳起国标舞,沐浴着阵阵清凉的文化新风。该镇把群众性文化活动作为加强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纳入党委政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建成镇、办事处、村三级纵到底、横到边的群众性文化活动组织领导网络。同时,从环境综合整治入手,注重细节,打造亮点,鼓励各村在村内修建健身休闲广场,丰富村民的农闲生活。今年的7月10日,山东大学思源社的同学们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募捐到各类图书、杂志、报纸资料1000余份,亲自送到王舍人镇纸坊村,并建立了“思源社乡村书屋”,受到村民们热烈欢迎。
秋实
“一个伟人和一棵树,从来没有联系得这样紧密。在家乡整整半个世纪的年轮里,镌刻成一尊永恒的标记。于是,这棵伟人毛泽东抚摸过的柳树,便有了一个很好听的名字——幸福柳,一段幸福的记忆”,9月21日,是毛主席视察东郊公社(今王舍人镇)大辛庄50周年的日子,王舍人镇党委政府举办了“全国百位书法名家毛主席诗词书法作品提名邀请展”、“幸福柳广场红歌演唱会”、“洪楼广场文艺演出”等活动,以此纪念伟人毛泽东视察历城50周年,当地的百姓有幸观瞻了全国百余位书法名家精心创作而成的上百幅佳作,享受着浓墨重彩的熏陶。该镇作为书画大镇,既有老一辈书画名家,又有一批承上启下的中青年书画实力派,十几年坚持文化下乡活动,为群众送去书画、春联、科技致富等宣传材料。
随后的9月25日,王舍人镇和齐鲁电视台联手幸福柳广场举办了一场红歌演唱互动活动,5000多名观众到现场观看,主持人与大辛庄的村民共同参与,唱响红歌,祝福祖国60华诞,节目精彩纷呈,高潮迭起,活跃了群众的文化生活。
冬韵
“走,去文化站借本书去,看看有没有大棚黄瓜的资料”,近日,去王舍人镇综合文化站转转看看已成为当地居民的共识。该综合文化站投资30余万元,配齐了电子阅览室、农民夜校、书画室、图书室、舞台室、电子阅览室等文化设施,占地1600平方米,图书藏书近万余册,成为冬季阅读、体育健身、休闲娱乐的好去处,满足了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文化事业的蓬勃发展,群众性文化活动日益普及,吸引了驻地厂企、民营企业的艺术队伍参加,如济南铁厂的交谊舞表演队、济南球墨铸管公司老年健身队,常年参加驻地社区的文化活动,形成了文化建设“城乡共建”的局面。作为首届全国农民田径运动会的举办地,该镇还成立体育组织,常年聘请50多名专职或兼职活动辅导员,成立体育健身活动协会和篮球、足球、门球、太极拳等体育健身组织100多个,春季老年门球比赛已举办十五届,全镇设有晨晚练点达100多处,保证了文化活动的质量和效果,促进了全镇社会稳定和经济及社会事业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