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区情快递
完善社会保障 情倾弱势群体
发布日期:2009-02-03 浏览次数:
    西营镇党委政府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要求,围绕民生问题,积极推进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工作,努力解决百姓生活中的难点焦点问题,切实保障了农村弱势群体的利益:推行新农合制度、实现五保老人集中供养、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桩桩件件,都意在为西营的百姓构筑起一张完善的社会保障网络,让全镇人民的日子更加安乐幸福、和谐美满。
    医疗保障暖人心
    为了改善农民缺乏医疗保障,因病返贫、因病致贫的境况,西营镇积极推行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两项暖民心、顺民意的重大民生工程。
    从2004年该镇被确定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镇以来,新农合就让西营人民乘上了“健康快车道”。该镇始终坚持不断加强对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的规范管理,努力提高医疗服务水平;狠抓合作医疗资金管理和民主监督,严格报销、转诊程序,接受群众监督,取信于民。据统计,该镇实施新农合5年来,累计报销近4万人次,报销总额近200余万元,切实解决了农民的后顾之忧,提升了他们的生活质量。
    该镇的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工作也取得明显成效,参加居民医保人数达168人。该镇采取划片包村、责任到人的办法落实任务,大张旗鼓地抓好宣传,集中力量对居民参保情况进行统计研究和摸底调查,并制定了政策解答、登记填表、审核收款、送证上门等“一条龙”式的服务措施,真正把这件惠及全镇居民的好事办好、办实。
    61岁的西营村农民李老汉接过党委政府送来的一万元补偿款,感激之情溢于言表;29岁的南营村村民张大姐怀抱刚出世的婴儿,领到1000元剖腹产手术补偿,笑容像绽开的鲜花。5年来,像他们一样受益于医疗保障的群众不胜枚举,看病难、看病贵的现象一去不复返,西营人民享受到了医疗保障,走上了健康大道。
    最美不过夕阳红
    投资400万元高标准建成西营敬老院,至今投入使用已经一年的时间了,现入住五保老人近50名,年龄最大的86岁。为让五保老人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乐”,在敬老院这个安定和睦的大家庭里生活好、身体好、娱乐好,该镇敬老院不断加强规范化管理,进一步提高服务质量,西营的五保老人切身体会到了“夕阳无限好”的安乐生活。
    合理安排老人膳食,努力做到“主食每周不重样,副食顿顿有花样,节日会餐有改善。”工作人员督促帮助他们洗澡、换衣,使老人们穿得干净舒适;在医疗保健上,定期为老人检查身体,并组织会诊治疗,还邀请医院专家为老人们开展老年养生、生理健康等知识讲座;在休闲娱乐上,尽可能安排一些适合老年人的体育活动,为老人们提供报刊、电视、VCD等,以丰富老人们的文化生活。除此之外,该镇的党政领导在春节、中秋节、重阳节等节假日期间多次来到敬老院进行走访、慰问,五保老人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关怀。入住敬老院的石门沟村村民李老汉直念叨:“真没想到,活了一辈子能在晚年享上清福,最美不过夕阳红啊!”
    劳务输出促增收
    新农村建设要有新进展,抓好农民增收是核心目标。近年来,西营镇都市农业建设水平不断提升,林果业这一主导产业所占用的劳动力越来越少,富余劳动力不断增加。“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该镇坚持把培训和转移农村劳动力作为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扩大劳务输出,加快就地转移,让更多的农民从田间走向市场、走进工厂,变富余农民为富裕农民。
    目前,西营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已经有了一个较好的工作基础,实现了从盲目外出到有序转移、从简单劳动向技术工人转型、从小规模流动到大范围输出的转变。镇党委政府对劳动力转移工作推行先培训后就业、先学技后挣钱的富民举措。2008年该镇投资6万余元先后组织技能培训158人,创业培训50人,培训内容包括法律基本常识、市场基本知识、外出务工基本常识、实用就业技能等。截止到目前,劳务输出3600余人,劳务收入3600多万元。做好“回归”工作,通过各种政策激励、亲情牵引、筑巢引凤等措施,鼓励外出务工创业人员回乡创业,他们把资金、技术和信息等生产要素和新思想、新理念带回家乡,形成了“输出一人,脱贫一户,影响一片”的局面,实现了农民增收与社会稳定的双赢。
(作者:宋小雨) 信息来源:区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