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王镇围绕“建好省城菜园子、丰富市民菜篮子”,立足自身实际,发挥资源禀赋,把加快土地流转作为发展农业经济、促进集约经营、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举措,做足做活以地生财的文章。目前累计流转土地1万余亩,占全镇耕地总面积的16%;今年上半年实现农业总产值3.1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420元,分别同比增长7.8%和15%,被市委、市政府评为农民增收先进镇。
以外引内联为途径,加快流转进度。加快土地流转,激活投资主体是关键。该镇按照外引内联的思路,对外加强农业招商,引进经营主体,实行集中连片、集约开发;对内发挥47家农民合作社的带动作用,加快土地流转,发展特色农业,加快土地资源向农业企业、农民企业家、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集中,变分散低效的土地管理模式为规模种植、科学管理、联手经营。今年新流转土地2000余亩、发展新月园林等农业企业6家、引进推广草莓、西瓜等新品种20余个、3000余亩,带动调整农业结构5000亩。百亩千头奶牛养殖基地追加投资5000万元,新流转土地200亩建设现代畜牧业示范区,发展奶牛养殖——有机肥——沼渣菜循环农业,被列为全国重点财政支持项目;在谈韩东村养殖园、韩西村生态园等项目近10个,涉及流转土地面积1000余亩。引企业、提效益的同时,着力激活镇内农民合作社的发展潜能,通过宣传引导、政策扶持等措施,激发各村、各合作社流转土地、发展设施农业的积极性。东八村与寿光洛城农发公司达成合作协议,三年内建设占地1000亩的设施农业基地,当前一期占地300亩的生态种植园即将开工建设;樊家村拟与月亮湾生态园合作,流转土地1000亩,发展特色蔬菜和观光农业;西王鸿园翔合作社投资300万元,建成占地300亩的都市农业观光园,仅一季甜瓜就接待游客50批次、2000余人,实现收入30余万元。
以建设园区为载体,发展农业旅游。围绕发挥土地的最大效益,镇党委、政府按照都市农业的形态要求,指导企业、大户开阔经营视野,拓宽发展思路,加大资金投入,建设农业园区。今年以来,该镇结合项目投资3000余万元,新建并提升锦鲤文化园、百菜观光园等10余个园区,吸引了市区多处中小学在唐王设立了实践基地,增进了城乡交流,扩大了对外影响,推动了农业与教育、科普、旅游的融合发展;成功举办了唐王蔬菜采鲜文化旅游节,通过与山东电视台合作,开展高规格的宣传推介,使唐王蔬菜的品牌影响进一步走出历城、面向省城,大幅提升了市场知名度和美誉度,迄今接待市民8000余人、采摘蔬菜4万余斤、实现旅游总收入60余万元,真正实现了旅游搭台、经济唱戏、一产接二产连三产。
以调整结构为方向,促进产业升级。通过流转得到土地经营权的企业和经营者,在发展无公害蔬菜、苗木花卉、休闲旅游等高端农业上做文章,他们或引进新品种,或采用新技术,在调整产业结构中发挥着示范带动作用。华达成林园林、济钢集团园林等12家花卉苗木企业,在东张、老南等村建立了4300亩苗木生产基地,推动全镇苗木总面积达8000余亩,形成苗木种植、运输、绿化的产业链条;于家鸿顺合作社在去年投资100万元、流转土地120亩、建成55个拱圆棚的基础上,新流转土地300亩,建设20个冬暖大棚、30个拱圆棚,发展大棚无籽西瓜,亩均增收2000元。目前全镇已形成司家甘蓝、西王草莓、于家西瓜、太平香瓜、卢家芦笋等一村一品的种植格局,常年菜面积2万余亩、种植品种近百个,年产各类优质蔬菜2.2亿公斤,昔日的“白菜园”成为了名副其实的“百菜园”。
以提升效益为目标,促进农民增收。始终把农民增收作为土地流转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农民以出租形式流出土地,每年每亩可获得600—1000元不等的租金收益;以入股形式流出土地,每年也可从农业项目的收益中获得分红,如北殷中润田园农场,2008年以来每个农民每年获得土地收益近千元。另一方面,流出土地的农民,有的被返聘到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就近打工,成为农业工人,获得每日30—70元不等的收入,如于家鸿顺瓜菜合作社,每日雇用30人,每日人均报酬40元;更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则转向了二、三产业,他们的务工收入远高于承包经营土地的收入水平。上半年该镇实现劳动力转移近3000人,当前全镇6万人口中有2万余人常年从事劳务经济,土地流转真正释放了劳动力资源的潜能,使农民实现了“一块土地多份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