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舍人街道注重经济和文化的平衡发展,在推进城市建设的同时,创新形式,大力推进文化建设,扎实开展了形式更新颖、特色更明显、效果更突出的系列文化活动,努力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实现文化新跨越。
以文化大院为阵地活跃村民的文化生活
“以后我们有画画的地方了,还能和大家互相切磋,真是太高兴了!”东周村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高兴地告诉我们。为了大力发展文化建设,街道以文化建设、健康教育为平台,全面提升村民的思想道德素质,使村民少有所学、学有所成;老有所养、老有所乐;提高青壮年知识、技能,增加就业机会,东周村成立了村文化娱乐活动中心暨“历城书画院创作活动基地”。村里为书画爱好者们提供了活动室、书画工具、学习资料等设施一应俱全,以后这里将成为村民们每天切磋书画的聚集地,打扑克、搓麻将的少了,画画的写字的越来越多了。
目前,王舍人辖区内共有15个村建立了文化大院。各村针对村民农闲时赋闲在家、就业技能较差以及老年人比例上升的现状,为更好地给大家提供良好的休闲、健康、娱乐、学习的场所和服务,建立了文化娱乐活动中心,利用书画创作活动室,从基础入手,义务为全村男女老少辅导书画。开放图书室,上千册图书供村民学习知识、学习技能。文体活动室定时开放,为村民健身娱乐提供方便,乒乓球台、麻将桌、象棋、扑克免费使用。多功能教室将用于理论政策学习、普法教育、计生宣传、就业培训等各类活动。其中,冷水沟村和沙五村的文化大院正在申报市级文化大院,特别是冷水沟文化大院内设有华培书画社、庄户剧团、棋牌室、乒乓球室、老年门球场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并作为典范接受了全区农村文化大院建设的现场观摩学习。
以编写《村志》为特色丰富村民的文化内涵
今年年初,冷水沟村5位退休教师历时2年多,编写出版了《冷水沟村志》。翻开村志,里面的内容很是丰富,图片、文字,经济沿革、民风民俗……洋洋洒洒10万字,把村子的历史、现状写了个透。说起写村志的初衷,村支部书记刘春财介绍说,考虑到村子即将面临的变化,现在的年轻人不了解冷水沟的历史,为了让以后的年轻人记住冷水沟的历史和传统,委托村里退休的老教师、老干部编写这本村志。
《冷水沟村志》出版后,受到了村民及其他村的肯定和好评,街道各村以《冷水沟村志》为典范,纷纷通过编纂村志的形式,存史、资政、育人。目前,辖区内已经有5个村陆续开始了村志编写工作,特别是东周村两委针对该村文化活动组织者断档、民风民俗逐渐淡薄的现状,下大力气,组织专人编写东周村《村志》,“编写村志就是要把周家村的历史文化尽可能地传承下去,记录在过去诸多不利条件下,周家村人艰苦创业、辛勤耕耘、不懈奋斗的历史篇章。”周家村书记这样告诉我们。村志内容十分丰富,涵盖了经济沿革、民风民俗、历史教育等各个方面,必将有利于夯实东周村的文化建设基础,全面提升集体形象和全民素质,为建设文明、和谐、稳定的新型社区奠定基础。
以文化站为中心辐射带动辖区文化发展
街道以文化站为主体,以服务群众为宗旨,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群众性文化活动,塑造了良好的文化环境。今年以来,文化站组织书画交流、业余培训、庄户剧团表演等活动20余次。组织辖区群众积极参与全区京剧票友大奖赛,其中一人当选“十大京剧票友”荣誉;在电影下乡活动中,本年度该街道将放映电影达460余场。积极协调组办大型文艺活动,“七一”期间,文化站主办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颂歌献给党》大型红歌演唱会,共有来自机关、学校、企业等8支队伍400余人参加了演出,丰富了辖区文化生活,增强了街办凝聚力。街道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拥有书法、美术、吕剧等各种各样的民间文化艺术人才,街办也一直重视对文化艺术人才的培养,打造大书画街办的品牌。文化站充分发挥引导作用,指导各村文化大院开展文化休闲活动,培养农民文化骨干,激励创作各类反映辖区新农村建设新面貌的好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