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区情快递
董家镇:都市农业发展“三级跳”
发布日期:2011-09-09 浏览次数:

  1994年,董家镇全镇只有三四个草莓大棚,目前,全镇大棚数量发展到2万多个,成为闻名遐迩的“草莓之乡”。
  该镇在草莓产业不断发展壮大的同时,没有固步自封,着眼于做大做强都市农业,及时总结“张而经验”,并在全镇迅速推广。2008年起,该镇相继建成了占地面积近3000亩董家镇明刚胡萝卜种植生产基地、济南市柿子园生态循环农业园和济南联润裕丰有机蔬菜采摘园……经过十几年的探索发展,一个充分发挥自然地理优势,不断将自然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集蔬果采摘、休闲、娱乐等为一体,区域化、专业化、产业化的都市农业发展格局渐趋形成。
  起跳:从犹豫彷徨到信心万丈
  十几年前的董家镇张而村,主要以粮食和季节菜生产为主,1994年,全村人均收入900余元。对此,在镇党委、政府的鼓励和指导下,以赵顺桂为支部书记的村“两委”班子开始尝试对传统种植结构、种植方式进行改革。然而路呢?路在何方?他们一度陷入了彷徨。在镇党委、政府的领导帮助下,“两委”班子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大胆破除传统思维枷锁,根据当地的自然地理条件提出“学潍坊、赶寿光,种大棚,快致富”的工作思路。说干就干,他们很快付诸行动,到烟台、寿光等多地调研、引进种子和大棚建材,因为当时的条件有限,他们带干粮外出、住便宜的宾馆,勒紧腰带,东凑西借,亲手搭建,硬是在村里搞起了9个大棚。“梅花香自酷寒来”,由于当时草莓是济南市场上的紧俏产品,最高的每市斤卖到了30元,9个棚算下来,棚均收入在3万元以上,收益是种粮食的20、30倍。有了活生生的例子,加上镇政府的因势利导,第二年,全村的草莓种植大棚一下子就发展到近200个。到了2000年,张而村的大棚生产数量已达到了1000多个,户均1个棚还多。老百姓笑了,村干部们也开始由当初的犹豫彷徨变得信心万丈。
  第一跳:由规模化到标准化、现代化
  规模化经营,以规模求效益,是市场经济的规律,但规模化并不意味着标准化和高效益。随着采摘业的不断兴起,草莓产业迅速膨胀扩大,该镇党委、政府意识到必须实行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提升产业质量和档次。在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1997年张而村成立青年农民草莓协会,形成“支部+协会”的发展模式。协会多年来坚持资源共有,利益共享,互帮互学,能人带动的方针,在该镇的帮扶和指导下,协会每年都要有针对性地举办2至3期草莓栽培技术培训班,由专家教授、科技能人传授介绍新品种、新技术、无公害栽培规程等等知识。目前全镇6000多草莓种植户,户户都有1到2人能熟练掌握大棚草莓栽培技术。协会实行统一种植、统一管理、统一施肥、统一购料、统一销售,实行产前、产中、产后全程服务,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效益。近年来,协会先后投资近200余万元,建成济南市规模最大的张而草莓批发市场,先后开发引进并推广应用以色列微滴灌、日本EM生物、微机控制恒压变频节水灌溉等20余项国内外先进农业技术。同时该镇大力发展农业龙头企业,拉长产业链条,进行农产品深加工,先后发展了樱龙三元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济南世珍种业花卉有限公司等发展龙头,初步形成“企业+协会+农户”的产业化格局。
  网络的应用大大减少了基地的营销成本。“原来跑断腿,现在动动嘴”,种植大户、技术员吕桂山深有感触地说。原来都是蹬三轮到市区去卖,后来到批发市场去卖,现在“在网上发一张帖子可招天下客”;原来草莓看病要打电话、请专家来,现在建成了网上视频医院,传过照片便可诊断一切病情;原来灾情预报、紧急通知都是通过“土喇叭”喊话传达,现在有了“无线通讯应急广播系统”,灾情预报等可即时接听发布;原来各地草莓价格无从查询,现在通过电子信息网络平台,实现了国内市场供求信息的及时互动。
  第二跳:由“一枝独秀”到“花开几朵”
  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张而牌草莓已经声名在外:
  2005年被省农业厅评为无公害品牌产品;
  2007年被国家农业部评为绿色食品;    2009年“张而”草莓成为全市乃至全省农产品知名品牌,被济南市授予最受欢迎的十大农产品之一。
  目前,张而村无公害草莓种植为主的大棚高效设施农业规模达20000多亩,每亩年均收入超过3万元,成为村民增收致富的主导产业。2010年,村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1000元。
  张而特色品牌基地的成功实践和运作经验,启发和带动了都市农业的兴起。董家明刚优质胡萝卜种植生产基地成立于2008年5月,占地面积近3000亩,是济南市规模最大、集中连片蔬菜种植基地,生产环境达到了A级绿色食品产地标准,是济南市少有的出口蔬菜检疫检验备案基地。基地精心打造的“明刚”牌胡萝卜远销日本、韩国、泰国等国家。2010年,基地摸索总结出了春马铃薯——— 秋胡萝卜或春马铃薯——— 秋马铃薯新型高效栽培模式,进一步提升了基地产出的质量效益。基地还带给农民丰厚实惠,不仅周边的农民可以就近打工赚钱,转让土地的农民更是可以获得1200元底薪、打工薪酬和分红3块收益,比传统种植模式收入高出3倍多。
  规划总投资4880万元,占地面积1200亩的济南柿子园都市生态循环农业园进一步发挥了都市农业的生态功能。基地将种养有机结合起来,初步形成了“牛—沼—菜”、“牛—沼—果”、“牛—沼—鱼”等生态种养模式。基地分为蔬菜种植区,奶牛肉牛养殖区、休闲娱乐区和生态转换及综合管理区,蔬菜种植区每年可为市场提高20多种农家蔬菜,休闲娱乐区水下养鱼、水上放鸭,垅上种果,不仅可承办宴请,还有垂钓、棋牌、水上蹦极、水上飞伞、水上竞技、游艇休闲等娱乐项目;由历城区联润蔬菜专业合作社建设济南联润裕丰有机蔬菜采摘园又为该镇的都市农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第三跳:区域化、产业化都市农业格局渐趋形成
  近几年来,该镇通过重支持、扩规模、上档次、多品种、提质量、增效益,都市农业规模化、产业化、特色化和品牌化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以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张而草莓特色品牌、董家明刚胡萝卜两大基地为龙头,柿子园、邢家有机蔬菜片区为补充的“一体两翼”都市农业发展格局初步形成;以大棚草莓为主导产业、大棚油桃、有机菜、无籽西瓜等蓬勃发展,由单纯果蔬种植到种植养殖的有机结合互济发展,产业链条不断拉伸,多样化新型产业正带给群众更多实惠。同时,该镇狠抓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大力发展农业专业合作社组织,提高农业产业化、组织化程度。目前已发展庄氏食品、迪瑞华、樱龙三元等农业龙头企业9家;截至2010年底,该镇注册成立的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36家,注册资金1524万元,入社社员527人,带动全镇农户约3103户。“龙头企业+农户”“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农户”等多种经营形式,推进该镇都市农业不断实现新跨越!
  

(作者:杨迎 张虎) 信息来源:区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