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以开展来,按照街道党工委、办事处的工作安排和部署,临港街道社区服务中心依托临港开发区区位优势,深入基层,服务群众,建立一套“助你创业、帮你兴业、促你就业”的完整的服务机制,力争做好园区企业和辖区居民的桥梁和纽带,极大缓解了企业招工难、居民就业难的两难问题,实现了园区企业用工和辖区居民就业的双赢。
开展劳动力资源调查
为促进居民就业打好坚实基础
为全面了解辖区内居民的就业情况,建立劳动力资源信息库,全面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临港街道社区服务中心决定在辖区内开展劳动力资源状况调查。调查内容包括劳动力就业基本情况、影响劳动力就业的因素、劳动力的维权意识、劳动力的培训需求等。调查采用发放问卷的方法收集资料,由劳动保障工作人员和村级协理员对居民进行问卷面访。收集问卷后,社区服务中心使用国际通用的市场调查分析软件SPSS17.0对量化资料进行客观、准确的分析,保证调查的精确性。目前,已经完成西折腰村和西大郭村的试点调查,对辖区居民就业整体状况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并将对重点人群、零就业家庭给予重点关注和帮扶,力争在辖区内逐步消除零就业家庭。
依托临港开发区区位优势
建立企业定期走访台帐制度
临港街道社区服务中心由专人定期走访开发区企业,每周至少2次,建立企业台帐,统计企业用工需求。对新落地开发区的企业第一时间进行接洽,主动提供招工服务。根据企业具体用工要求,把在社区服务中心做过求职登记的居民进行筛选,积极向园区企业推荐,促其达成就业意向,并做好后期回访制度,及时总结工作经验并改进。若园区企业有大量用工需求,社区服务中心可为其组织企业专场招聘会。近两年,服务中心已为济南宏景电子、济南瑞康医药、济南森锋科技等公司组织20余场专场招聘会,解决企业用工缺口的同时促成辖区近千名居民就业,实现了企业用工和促进居民就业的双赢。
与职业学校合作办培训
提高居民就业技能
目前,社区服务中心已与两家培训学校建立技能培训合作关系,2013年与历城一职专建立合作关系,为企业提供电工、焊工、计算机等技能培训。2014年1月社区服务中心引进济南世杰职业技能培训学校入驻临港,开展家政、月嫂、育婴、中西式面点、烹饪等培训。济南世杰职业技能培训学校与大润发超市、济钢食堂、山东航空大厦及多家酒店餐饮业单位签订用工协议,可为学员推荐实习岗位和就业岗位。据统计,2013年临港街道社区服务中心推荐1142名辖区居民进行面点、烹饪等培训,2014年推荐3063名辖区居民进行月嫂、家政服务等培训,2015年至今,已推荐243名辖区居民进行电工、焊工、驾驶等培训。通过分期分批开展技能培训,使居民掌握相应的技能从而达到用工上岗的要求。如今,临港已成为远近闻名的“月嫂之乡”,有一定知名度的月嫂月入万元,已成为高薪一族。
与园区企业合作办订单式培训
拓宽居民就业途径
社区服务中心通过与园区企业开展“定向式”或“订单式”培训,满足企业用工需求。例如,社区服务中心与济南莱钢钢结构有限公司联合开展为期50天的定向式培训。经过征求培训学员的意见,莱钢与学员签订就业意向书,凡经培训认定符合用工上岗条件的学员都安排上岗就业,试用期合格后签订劳动合同,月工资在1800-4000元之间。经培训合格后不在莱钢就业的学员,社区服务中心根据企业用工信息统计情况,逐一将培训人员向企业推荐就业,实现学员的学有所用,学以致用。
关注失地农民就业
维护弱势群体利益
为解决失地农民就业问题,社区服务中心在历城区率先建立“失地农民培训就业服务中心”,并在大厅设置专门“失地农民培训就业服务窗口”,为失地农民提供就业咨询和培训服务。2013年,社区服务中心在大码头村、新码头村设立“失地农民培训就业服务点”并安排专人负责。及时收集劳动力资源信息和企业用工需求信息,为失地农民和富余劳动力搭建培训就业服务平台,送培训、送岗位,将服务送到群众身边。大码头村和新码头村下一步的目标是全面消除零就业家庭,力争大部分家庭实现“双就业”。
举办创业培训
以创业促就业
根据辖区村民的创业愿望和要求,社区服务中心聘请山东财经大学刘紫萍教授对辖区劳动力开展创业培训。2013年,培训3期共67名学员,2014年培训4期共86名学员。通过对2013年67名学员的回访调查,发现有30余名学员已经实现创业,并带动40余人就业。还有部分学员正在筹备创业。创业学员中的典型代表——陈岭村村民陈亮,通过参加创业培训已成功办起了养殖场,初期从浙江引进的40只种羊(湖羊),目前已发展到100多只。现在陈亮想把养殖场做大做强,可遇到了贷款难的问题,社区服务中心为其申请小额贷款5万元,解了他的燃眉之急。接下来,服务中心还将对2014年参加创业培训的学员进行跟踪并为他们的事业保驾护航。
社区服务中心将秉承关注民生、真情相助的宗旨,让更多的群众在家门口择业、就业、创业,让更多的家庭在建设富美临港中富裕起来,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