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五十年代,新中国开始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在很短的时间内,计划经济体制就集中有限的财力物力,为一穷二白的新中国建立了工业化的初步基础。但在很长一个时期内,体制僵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经济运行效率低下,制约了经济发展。
在商品供应极为困乏的年代,国家为了保障供需平衡,对城乡居民的吃穿等生活必需品,实行计划供应,按人口定量发行粮票、布票等专用购买凭证。各式各样的票证,积淀着一代中国人对于计划经济年代的记忆。
改革是从重新认识市场作用开始的,突破性的改变,从计划经济的边缘涌动起来。1979年秋天,18岁的温州姑娘章华妹作出一个冒险而又无奈的决定——当个体户。当时,国家政策对个体工商业还有许多限制,章华妹只能偷着在家门前摆摊,卖些日用小百货补贴家用。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很多人害怕被认为是投机倒把,甚至害怕会被抓走坐牢。让章华妹没有想到的是,1979年12月底,她接到工商部门通知,可以申请一张营业执照进行合法经营。1980年12月,一张编号为10101的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发到了章华妹手里。这是中国改革后的第一份个体营业执照。
1978年,全国家庭作坊和个体户的数量仅有14万,到1981年已经增长到了260万。
1982年召开的中共十二大强调个体经济是公有制经济的必要的、有益的补充。1982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第十一条 规定, 在法律规定范围内的城乡劳动者个体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国家保护个体经济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国家通过行政管理,指导、帮助和监督个体经济。
实践证明,城乡个体经济对于发展社会生产,活跃城乡经济,满足人民消费多样化的需要,方便人民生活,扩大劳动就业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不可取代的作用,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一支重要力量。
上世纪80年代有一个很特殊的名词——待业青年,指的是城镇中暂时未解决劳动就业问题的知识青年。1984年上映的《雅马哈鱼档》,以及后来的《珍珍的发屋》《女人街》等电影,反映的就是由待业青年转变而来的创业者的故事,这些人成为改革开放政策最早的受益者。
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乡镇企业、个体经济、外资经济等新兴经济力量陆续出现。它们展现的生机与活力,不断冲击着旧的计划经济体制。中国,迎来一个快速发展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