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走进历城>历史文化>古今名人
毛鸿宾
发布日期:2025-03-12 浏览次数:

  毛鸿宾(1811—1867),字寅庵,又字翊云、寄云,号菊隐。历城人,故宅在神堂巷。清末大臣。
  道光十八年(1838),毛鸿宾进士及第,由进士、庶吉士成为编修。道光二十三年(1843),任顺天府(辖京城,治所在今遵化)乡试(省试)同考官(协同主考官或总裁阅卷的官),道光二十七年(1847),任会试(京试)同考官。后经大考,转任江南道(今苏皖二省)监察御史。任职期间,直言敢谏,曾数上封事(密封的奏章),抨击时弊。道光二十九年(1849)2月,升礼部给事中,遂上疏,请皇上严禁各省名目繁多的“流摊”。此奏章虽切中时弊,却未引起皇帝的重视,只是交有关部门“议行”罢了。接着,毛鸿宾又针对当时“宪典不明,刑威不振”的状况写了奏章。道光二十九年(1850)8月,毛鸿宾转任兵科给事中,不久,其母病逝,归里守制,孝满,转任礼科给事中。
  咸丰二年(1852)4月,太平军进军湖南,朝廷震动,毛氏上疏,为朝廷镇压太平军出谋划策,并受命回到山东历城办理团练,组织青壮乡勇,进行军事训练。
  咸丰五年(1855)始,毛氏先后在湖北两地任道员,历时3年余。毛鸿宾与大臣曾国藩是同榜进士,又是同庚,相知甚深。曾国藩称赞毛的奏书是关系国家安危的金玉之言。当时另一大臣胡林翼则在毛的奏章手稿上题曰:“凤凰一鸣,心任天下事,天下之民其有托乎!”并于咸丰九年(1859)上疏保荐毛鸿宾擢升,于是毛氏先后从安徽按察使、江苏布政使,升至湖南巡抚。
  毛鸿宾任湖南巡抚期间,为镇压太平军不遗余力,对太平天国将领石达开、张高友等进行了围追堵截。此时,山东各地捻军四起,淄川捻军首领刘德沛夺县城,杀命宫,官府惊恐万状;毛则向朝廷推荐了长沙知府丁宝桢,后来清兵攻破淄川县城,刘德沛遇害,丁宝祯由此名声大震。世人皆知丁是毛所荐,因此,便赞毛“知人”。毛鸿宾为朝廷推荐了不少人才。例如,他曾上疏推荐过左宗棠,称左胆识过人,若付予封疆重任,必能保境安民。后来左宗棠被重用,主要得力于曾国藩的推荐,但毛氏首推之功也不可否定。
  同治二年(1863),毛鸿宾擢升两广总督,后因朝廷发现其任湖南巡抚期间有失察同僚之过,被降级调用,毛便回归故里。同治六年(1867),山东的捻军以赖文光为首自戴家庙渡黄河欲搏省城,毛率民团为官府助战。次年因病而终。
  毛鸿宾死后,经山东两任巡抚分别上疏,朝廷先后两次降旨,嘉其忠心,朱批加恩,复其原职,把他的生平事迹宣付馆立传,并将毛鸿宾的名字写在牌位上,祭祀于乡贤祠。毛鸿宾的奏书共装订16卷,名《奏仪》;还著有《淡虑斋诗文》若干卷。毛氏有两子,长子庆澄,荫得副贡,后受保荐至候选道,官至二品;次子承霖,光绪戊子十四年(1888)举人,官至湖北候补同知、候补道。
  (区政协文史委供稿)

(作者:王春贵 李有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