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永年(1730-1791),字书昌,一字书愚,别号林汲山人。济南历城人。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中进士后,在京任官,官授翰林院编修,文渊阁校理,《四库全书》编修。系清代著名学者,藏书家。周永年出生于普通商人之家,少年曾读书于风景幽美的佛峪,其他有林汲泉,故自号林汲山人。后在泺源书院读书时,深得主讲沈起元的赏识,说“其文矫然,其气凝然,百无嗜好,惟嗜书。历下书不易得,生故贫,见则脱衣典质,务必得,得则卒业乃已”。自题书斋为水西书屋,曾编有《水西书屋藏书目录》。他节衣缩食,不惜借贷甚至典当衣物,也要将书购到手,积书达5万余卷。
乾隆三十六年,周永年中进士后,在京与著名学者朱筠、纪昀、李文藻、刘统勋相交游,以博学贯通,受到推崇。乾隆四十年(1775)经刘统勋推荐,任翰林院编修,文渊阁校理,协助纪昀编纂《四库全书》。同进四库馆的学者邵晋涵、戴震、程晋芳、丁杰等,都是周永年的好友。
编纂《四库全书》是一项浩大而艰巨的工程,当时宋、元遗书因年代久远而残缺不全,幸有永年悉心搜集整理始入《四库》。如宋代刘敞的《公是集》、刘分攵的《公非集》以及诸多佚书,赖周永年辑校方得以保存。此外,周永年还负责《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的子部。由于周永年尽毕生之力做此项工作,所以子部包罗宏富,水平极高。
为了保存整理和普及古代文化遗产,他有志于仿效佛教之《大藏经》、道教之《道藏》,将历代学术著作收集起来,修成《儒藏》。他在《儒藏说》中呼吁:“今不揣谫劣,愿于天下同人共肩斯任。俾古人著述之可传者,自今日永无散失,以于天下万世共读之。”
他联络好友学者桂馥(曲阜人),在济南五龙潭畔兴建潭西精舍——借书园。“聚书其中,招致来学”。他甚至设想借书园能够做到“寒士则供其食饮”,“极寒者并量给束修,免其内顾之忧”。桂馥将其全部藏书献出来,支持周永年筹建借书园。
周永年辑录的《先正谈书诀》及与李文藻后著《南涧文集》编撰的合著《南涧文集》、《历城县志》,受到广大学者的推崇。
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周永年出为贵州乡试副考官,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因病还乡,7月病故。由于屡遭变故,他的藏书大多散失,尤其他逝世后,因天灾人祸而散失殆尽。但是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巨大贡献,是不会泯灭的。
(区政协文史委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