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走进历城>历史文化>古今名人
李慎修
发布日期:2025-03-12 浏览次数:

  李慎修(1685—1754),字思永,号雪山,历城西营佛峪村人。父李昌吉,康熙丙子(1696)科举人,补授青州府益都县教谕。慎修昆季3人(兄敬修、弟敏修)生而聪颖。慎修17岁补博士弟子员,康熙辛卯年(1711)与胞兄敬修同举于乡,兄弟联芳一时为乡里人垂青。壬辰年(1712)慎修考取二甲进士。
  康熙五十二年(1713),御授李慎修内阁撰文中书,雍正三年(1725)内授福建司主事。翌年授浙江杭州知府,此间他保持悬鱼之节,从严惩治贪官污吏,使武林9县的大小官员,勤于民政而耻于贪鄙,社会安宁,百姓乐于其业。雍正六年(1728),皇上钦点他为顺天(府)巳酉乡试官,他和同事者公正地推荐、选拔天下贤士。由于他忠于职守,认真负责,先后被擢为广东清吏司员外郎、云(南)浙(江)清吏司郎中、刑部郎中。
  李慎修前后入京10余年,其间,他执法如山,多次平反冤狱。
  乾隆元年(1736),他升为河南汝光道。这时他的德行已广为民知。绅士富豪、黎民百姓为感其恩德,为他修生祠数处。他发觉后下令拆其像,在原房舍内,换上了范文正公(仲淹)像。
  他无论在哪里为官,总把教育百姓当作头等大事。为此,他主持编印了《吏治危言》、《劝民俗话》、《立继说》、《恤囚说》、《检验说》和《伦理至言》,并将这些书分送给地方达官贵人和平民百姓,以广牖民觉。另著一册《内讼编》,用以省身克己。
  乾隆五年(1740),他调任湖北武汉黄德道,尚未抵达任所,那里的窃贼奸宄因慑其威严而纷纷逃离。
  乾隆六年(1741)9月改调清军驿传盐法道。上任伊始,即向当地民众和商贾宣告:官有官俸,商有商税,你们但早完国课(赋税),本道养廉自足支用,勿以旧日陋规污我。署内用盐俱按市价购之,严禁贿赂,堵塞弊洞,疏通钱钞。这一系列的措施使商、民均受益。
  翌年(1742)因奔母丧,辞官归里。乾隆九年(1744),补授贵西道,旋即改授江南驿盐道。谢恩之日皇上见到他,想起他老成直爽,宜做法官,遂改授江西道监察御史。上任后他曾上疏“钱法”一折,旁征博引,将当时户部征钱法的弊病揭露无遗。后来朝廷参照他的“钱法”改进了征钱办法。李慎修直言敢谏,凡奏稿一经上奏即焚之,从不夸耀自己的见解。
  在他上任湖南衡郴永道经过武昌时,那里的百姓和商人为报答他治鄂的恩德,纷纷奉送白银以作路费。李慎修谢绝再三,众人只好挥泪而归。
  乾隆十二年(1747),李慎修辞官回到家乡历城。
  乾隆十三年(1748)圣驾南巡,李慎修从家中去济南接驾,皇上见了他很高兴,有心再擢用他,他以年老多病为由婉然谢绝。为此,皇上降旨原品休致。
  三年后(1751),乾隆帝东巡,李慎修再次到济南接送圣驾,皇上称赞他历仕三朝,业绩卓著,口碑遍于天下,功名垂于竹帛。自此回家老景清闲,如啖蔗露,度过了7年的田园生活。
  乾隆十八年(1754)11月16日,这位清朝前期名吏、三朝重臣与世长辞,享年六十九岁。有诗数首及《劝民家常俗话》等传世。
  (区政协文史委供稿)

(作者:王春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