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走进历城>历史文化>古今名人
五音戏表演艺术家邓洪山
发布日期:2025-03-23 浏览次数:

  著名五音戏表演艺术家邓洪山,于1905年出生在历城县坝子村一个梨园世家。7岁时他跟母亲学会了《安安送米》等3出戏,8岁时与父亲合演《挡马》, 9岁时已被乡亲们昵称“七岁红”。16岁时,他拜另一剧种的老艺人朱长青为师,为他日后走向成功之路打下了基础。
  他虚心刻苦向老艺人学习,更注意从生活中吸取丰富的营养。数九寒冬下乡演出,他一路上关注那些步履维艰、顶风推车的车夫;关注那些怀抱婴儿,匆匆赶路,用自己身躯为孩子挡雪的少妇,为后来在《彩楼配》剧中吕蒙正夫妻二人被赶出相府、冒雪赶路的表演,提供了生活依据和真实的体验。
  “鲜樱桃”这一艺名起源于他14岁时,当时他随父兄在济南黄台板桥唱戏,小清河的不少渔民成为戏迷,渔民们纷纷要给他取艺名,最后一个老渔民起了个“鲜樱桃”,老人解释说:“樱桃虽小却很红”,“樱桃好吃树难栽”,希望他从小走红,学习到老。邓洪山欣然接受了这个艺名,从此“鲜樱桃”响遍泉城,传到全国。1935年10月,他们去上海录制唱片时,百代公司赠送了一面题有“五音泰斗”四个字的锦旗。后来观众就把5人班(周姑子戏)改称五音戏,从此五音戏才正式定名。
  邓洪山一生中向父母学戏160多出;以他为主改编创作大型连台本戏《五凤岭》等25出;他口述,改编、整理出版了《王小赶脚》、《换魂记》等10余出优秀剧目。他广采博收学习借鉴姐妹剧种音乐的精华,丰富发展了五音戏的音乐,大大加强了五音戏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不少剧目被中央、省、市电台、电视台录音录像播放,并多次在省、市戏曲会演中获奖。他3次率领五音剧团进京演出,并应邀到中南海演出,博得中央领导和首都文艺界的高度评价。
  1985年7月由山东省戏协、淄博市文化局、淄博市文联共同举办“邓洪山舞台生活75周年座谈会”,成立了“五音戏研究会”,邓老任研究会会长。著名戏剧家马少波于1985年春看了邓老风采不减当年的演出,激情地赋诗:“谁信耄耋扮二姐?依稀五月樱桃鲜”。
  1996年12月7日,邓洪山因病逝世,享年93岁。
  (区政协文史委供稿)

(作者:关 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