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山东人,因而对山东印坛的关注完全是一种不自觉的行为。在六十年代末和七十年代初出生的印人,通常会被视为是印坛的新生代。在山东印坛的新生代里我看好3个人,其中就有泥堂王瑞。
我与王瑞兄相识还是在10年前,那时我们一同参加了上海徐正濂先生的篆刻函授班。王瑞长我两岁,当以师兄论。我当时热衷于办一张小报叫《澄斋书话》。王瑞师兄封我也是尽力支持,常有篆刻新作或是文章惠寄于我,封我的征稿要求也都是积极响应,令我感念不已。期间我们也多次通信或是电话联系,即如老友般无话不谈,以至于记不起第一次谋面在什么时候了。但他的敦实、爽朗和幽默让我印象深刻,怕是来生也不能忘却。
王瑞生活在济南,他曾刻过一部《济南七十二名泉》的印谱。72个名泉,72枚印章,72种“泉”字,极具变化,让我见识了他驾驭汉字的功力,那也是我第一次较全面地欣赏王瑞的作品。
今年年初,我们《中国书画》杂志举办山东省优秀书法篆刻家提名展,王瑞是山东省少数被提名的篆刻作者之一,这让我有机会又拜读他的新作,且获益匪浅。王瑞的白文印清醇丰韵。说其清醇,不难看出其用刀之清爽是受到徐正濂先生的影响,但其布篆确有自家面目。一些类似于三角图形或是箭头符号的巧妙运用,已经形成了其独特的艺术语言。让人读起来和谐得体,还别有新意。说其丰韵,是见他结字多体态饱满,神完气足,且分朱布白间非常注重节奏韵律的变化,给读者视觉上带来足够的冲击力。王瑞的朱文印峻拔冷逸。这样的感受完全来自于王瑞对其朱文线条质量的自信。一些长线看似平淡却将变化寄寓微妙,有的短线看似刀锋外露而线质却极具内敛。更重要的是其作品所传达的感官信息,已超出了原有的技术层面,显现出的是一种从容的气度,一种淳厚的涵养。这样的好印,如何不让读者为之心动。
大凡有成就的印人都会有其自成面目的篆书体系,王瑞也不例外。但是要问,先有王瑞的篆书还是先有王瑞的篆刻,这就如同问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一样令人费解。我猜想王瑞一定是书印并举,齐头共进。他的篆书简净冷峻与其篆刻是一脉相承,能互溶互补,书印合一。王瑞的草书特点鲜明,信笔横扫,浑朴苍辣之中少书卷气而多金石味,亦别有情趣。
篆刻是小道,所谓雕虫小技,壮夫不为。但我坚持认为,从大道者未必都能得其正果,爱小道者也未必不会造就大师。王瑞对篆刻之热爱,之执著,之付出,明者可鉴。
苍天有眼,当不负之。
书法作品
2003年入展第二届全国行草书大展。
2004年入展首届全国青年书法篆刻作品展览,入展纪念邓小平诞辰100周年全国大型书法展览。
2005年入展全国首届“走进青海”书法展览,入展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六十周年全国书法艺术大展,参加2005山东慈善书画展,参加齐烟墨韵•八人书法作品展暨莫名书社第一回书法作品展。
2006年入展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全国书法篆刻展,参加书写体验•莫名书社第二回书法作品展。
篆刻作品
1994年入展全国第三届篆刻艺术展览。
1995年入展首届国际篆刻艺术交流展。
1996年获第二届国际肖形印大展国际优秀奖。
1997年入选首届全国青年美术书法作品展览,获“迎接香港回归祖国”山东省美术书法作品展览三等奖。
1999年入展全国第七届书法篆刻展,入展山东省第三届书法篆刻作品展览,获山东省“泉景杯”书画比赛三等奖,参加鹊华六人展。
2000年获首届济南文艺奖。
2001年入展当代古典细朱文印精品展,获山东省首届篆刻艺术展二等奖。
2002年入展首届中国书法兰亭奖作品展览,入展全国中青年篆刻家作品展,入展西泠印社第三届国际篆刻书法作品大展,入展第二届流行书风流行印风大展,参加首届山东印社员作品展,印屏被山东省图书馆收藏。
2004年入展全国第八届书法篆刻展。
2005年入展全国第五届篆刻艺术展,获全国书法艺术大赛冼夫人奖优秀奖,参加第三届流行印风大展(提名展),参加《中国书画》优秀书法篆刻家提名展,获第二届全国电视书法大赛入围奖,获山东省第四届书法篆刻展览二等奖,参加华东六省会城市文联书法联展。
2006年获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85周年全国书法展三等奖,获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全国书法篆刻展三等奖,获2006年《书法导报》国际书法篆刻年展创作银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