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渊源
“梆鼓秧歌”是在历城区港沟镇及周边农村,广为流传的一种集唱、舞、说为一体的民间舞蹈艺术形式。最早形成于清乾隆(1736年—1795年)年间。在有兰峪村(俗称牛栏峪)一张姓人家(张氏家祖名文彬后代)兄弟4人都已成亲,膝下各有一漂亮的女儿,全家12口人和睦相处,以卖豆腐为生。兄弟4人,因受祖辈影响,不仅做豆腐手艺超群,而且喜欢读书,特别对民间艺术更是倍加喜欢,他们聪明伶俐、性格直爽、为人厚道、待人宽容、买卖公平,从不少称短两,被人们誉为有求必应“都福”人家。
妻子在家做豆腐,丈夫挑担串乡行卖,女儿们受其封建礼教之束一年到头不准出门,在家守候着母亲忙些家务。有一年春节,村里的男女老少,欢天喜地打起锣鼓耍龙灯、踩高跷、热热闹闹过大年。4个女儿只好扒着墙头翘望,也在心里激起对父母管教的不满情绪。四姐妹商量好对策后,各自回到房中不吃不喝蒙头大哭,母亲劝说再三,仍哭声不止,见父归来更哭声大作,像中邪似的寻死觅活,请来医生为其诊断,头不烧,脉正常。见医生要为其扎针,急忙高喊:俺没病,俺也要出去与大人们同乐。喜欢民间文艺并有造诣的兄弟4人,了解了女儿们的苦衷后,凑在一起作了一番商议。次日,4兄弟买回鼓分给4个女儿,自己拿起卖豆腐的梆子,叫妻子也拿起作豆腐的包布,一家人边敲边舞地取乐,街坊邻居闻声赶来一起共舞。随着时间的推移,该舞因亲戚缘故传承到本村西街何氏家祖(何玉海的祖父何国强)。表演人数也由少到多,从一个家庭发展到全村。其场图、动作也随之发展变化不断丰富,成为逢年过节一种独特的民间艺术形式。距今已有200多年的历史。
“梆鼓秧歌”受山村民俗的影响,从表演内容到表演形式突出豆腐的鲜明特色。豆腐在当地群众的生活中不仅是物美价廉的大众菜,还借以谐音“都福”,象征吉祥。因此,在亲朋交往及民俗活动中,借豆腐来为人们祝福。如:搬新居后为亲朋好友“温锅”送豆腐,春节来临当地家家做豆腐,并将豆腐做为宴席的一道名菜,像:“芙蓉豆腐”、“四喜豆腐”,“金玉满堂”等。特别当春节来临之际,“梆鼓秧歌”队便装扮起来,前面是彩旗、锣鼓开道,紧接有两人抬着用秸秆扎制的五谷丰收粮囤,上贴大红“福”字,后面便是“梆鼓秧歌”队边舞边行,走街串乡,到达场地后进行表演,为乡亲们送福,深受群众喜爱,因此,该舞传承了近70年。
1930年后,由于连年战争,兵荒马乱,再加上所处山区连续遭旱,年景欠收,人们缺吃少穿,生活艰难,再无心伴玩,“梆鼓秧歌”随之失传。
进入20世纪90年代,当地群众的生活面貌呈现出富足景象。我在镇文化站工作期间,走访了有兰峪村曾知晓此舞的何玉海老人,对失传近70年的“梆鼓秧歌”进行了挖掘整理,最初在郭家庄排演,形成雏形。1999年,镇文化站在当地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又聘请原山东省舞蹈协会副主席、市舞蹈协会主席孙丽和舞蹈工作者祁本隆、杨建军同志,对该舞进行了深入调研,做了系统地挖掘整理,而后组织港沟中学的学生排演了此舞,复原后的“梆鼓秧歌”以它新的面貌活跃在乡村。
重塑的“梆鼓秧歌”,既保留了古老的民俗风貌,充满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又融合了时代的节奏韵律,适应了现代人的审美习惯。1999年,重获新生的“梆鼓秧歌”首次走出港沟,在“99国庆山东省民俗文化博览会”上表演,引起了很大的反响。2000年11月,“梆鼓秧歌”又在杭州举办的首届全国广场民间歌舞大赛中一举夺得“桂花金奖”,并且应邀进京演出。
2004年春节,港沟镇中心小学张蕴青校长慧眼独具,以“快乐健身”为理念,将“梆鼓秧歌”引入校园学校课间活动。经历下区文化局舞蹈老师杨建军指导排练,已经形成了全校学生快乐健身的课间活动形式之一,受到社会的广泛赞扬。同年11月10日《济南日报》、《济南时报》头版报道,之后又被《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多家新闻单位采用,分别以“梆鼓秧歌”舞课间等标题进行了大篇幅的报道。2006年8月,港沟镇党委、政府为弘扬民族文化,传承民间艺术,拨专项经费在“梆鼓秧歌”发源地有兰峪村,组织挖掘整理了成人舞“梆鼓秧歌”。该舞通过对外宣传展演,增强了大家的保护意识而且使非物质文化遗产“梆鼓秧歌”的传承后继有人。
“梆鼓秧歌”扮相与角色
“梆鼓秧歌”中的角色有三种:1、男(梆)左手执“梆子”,(卖豆腐用的)梆把上有一条长绸,绸的尾部缀一朵红绸花球,表演时搭在双肩上,尾部红绸花缀与右胸前。右手执梆槌,按情节要求击打,有时右手抓起红绸尾部向右平伸似扁担。2、女(包)手持长方形浅黄纱巾(似做豆腐用的包布),在纱巾一侧折一直筒,内装胶管能直能弯,根据舞蹈的需要,有时弯成一圆筒单手舞动,有时将胶管伸直双手舞动。3、小妞(鼓)手持花鼓,鼓身边两环之间,扎一绸巾,表演时左手伸入其中五指扣住鼓梆,右手执鼓槌。根据演出场地的大小,三种角色按倍数增加。最少12人表演(每种角色4人),也可组织24人、36人、48人。三种角色步法基本相同,有“十字步”、“碎步”、“蹲起步”、“晃手蹲步”、“前后步”、“后踢步”、“跪步”等10多种。三种角色由于所持道具的不同,其上身、双臂、手的动作各具特色,体现了不同人物的性格。像梆的动作其体态塑造了一个健美欢悦的男子形象,走起来上下微颤,双臂随步扇动形似挑担,步履稳健潇洒,右手打梆时坚实有力,再向右翻腕晃动与“前后步”配合,形成一种特有律动。包的动作、起落分明,双脚交替迈步,双手随身体的下弯、立起,在头上方悠甩,幅度较大,形成了梆鼓秧歌热烈的气氛。鼓的动作,随歌击鼓,前俯后仰,时而将鼓上举时而左右击打,时而踢腿掏击,舞姿矫健,与梆、包组合一起表演,同梆的“梆、梆”击打声配合,显得格外热烈红火。
其场图变化也体现出做豆腐的生活情境,像开场组成的“豆腐架”场图套路,接下来的“小推磨”、“大推磨”、“串磨坊”、“走街串巷”等队形变化,都与舞蹈内容紧密结合,多讲究对称,阵势变幻巧妙,朴素美观,场图转弯处多用曲线。跑场图时鱼贯而行,生活气息浓郁,展现出一幅幅紧张、愉快劳动生活的景象。
“梆鼓秧歌”的伴奏,原来只有打击乐,经历城区文联剧协主席封玉斗和省作曲家张广俊结合该舞蹈的情节配以适合舞蹈内容的民间音乐及唱词,使朴实矫健的动作与优美的具有地方特色的乐曲结合,更加丰富了舞蹈表演的色彩,进一步烘托了“梆鼓秧歌”活泼、欢乐、热烈的情绪和气氛。
“梆鼓秧敌"的特征及价值
“梆鼓秧歌”的特征
一、舞蹈性,其场图变化体现出不同人物的性格,塑造了健美欢悦的形象,步履稳健潇洒,随歌击鼓,舞姿矫健,热烈红火。
二、生产性强,整个场图变化大都体现做豆腐的生产过程。
三、喜庆性浓,从表演内容到表演形式突出豆腐的鲜明特色。并借豆腐——“都福”,认同吉祥的象征。因此,在亲朋交往中和民俗活动中借豆腐来祝福,特别是在新春佳节“梆鼓秧歌”便成为乡亲们送福,庆丰年的独特表演形式。
四、综合性“梆鼓秧歌”每场演出均有综合性特征,在演出中“梆鼓秧歌”——民歌——杂耍——狮舞——-彩船——抬芯子——高跷等。
五、自娱性,逢年过节演出活动在村与村之间进行联欢活动,户与户之间也以此舞自娱自乐。
六、鼓动性,观众欣赏“梆鼓秧歌”无不为其激动,民间音乐及唱词,使朴实矫健的动作,烘托了活泼欢快、热烈的情绪和气氛。
七、动作性,“梆鼓秧歌”的动作来自于生产生活,重新复原后的“梆鼓秧歌”保持了原有的娱乐性,悠然性等,具有十分鲜明的艺术特点和独特的艺术价值。
“梆鼓秧歌”的价值
一、历史、文化价值。“梆鼓秧歌”形成于乾隆年间,从简单的家庭成员封闭的自娱自乐发展到一村乃至几个村庄共舞共歌,成为这一地区人们节日期间争相表演的民间艺术形式。“梆鼓秧歌”是劳动人民冲破封建礼教束缚,新的思想观、生活观的见证,尤其是收纳了妇女参与表演,这是“梆鼓秧歌”有别于其它民间表演无妇女参与的重要区别。从“梆鼓秧歌”的表演、服饰、内容看,它完全摒弃了传统的才子佳人、帝王将相、神仙鬼怪的表演内容,正面展示了人们劳作、祈盼、向往的心里。于鼓、舞、歌中挥洒对生活的热爱,体现了古今劳动人民崇尚自然美好,平等博爱,自给自足的小农情节,是研究千百年来农民社会实践,心理价值取向的直观教材。
二、现实价值。“梆鼓秧歌”无虚幻的情节与内容,尽管历史久远,但无糟粕。它在表演中始终突出鲜明的祝福主题,摧人奋进向上,极易被民间接受,并迎合当代人求富向上的心理。也从一个侧面展示了社会的变迁,从20世纪30年代至80年代这一特定历史时期,由于战争、自然灾害、社会动荡等原因几乎导致失传。90年代初,富民政策深入人心,山乡巨变,这一传统表演艺术形式又枯木逢春,赋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致富奔小康的崭新内涵,多次参加市区大型庆典,走衔串巷,深得群众的喜爱。目前,“梆鼓秧歌”又进入校园,成为部分学校快乐健身课间表演项目。
三、美学研究价值。“梆鼓秧歌”直接反映了济南地区传统的舞、歌、鼓等艺术表演方式。同时,也是久远的龙山文化、黄河文化、儒家文化相互融合后的产物“梆鼓秧歌”不同于粗犷豪放的鼓子秧歌原始单一的表现形式,而是将梆、鼓、舞、唱融为一体,并且将劳动过程贯穿其中,形成了梆中有情、鼓中有舞、舞中有歌的宏伟场面。在表演中,有男有女、有老有少,谐为一体,自然和谐,将舞蹈美学、音乐美学、社会学、民俗学等充分体现出来,是研究这一地区乃至黄河流域传统心理结构,精神趋向和美学思想的宝贵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