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走进历城>历史文化>文化艺术>往事追忆
寻章摘句老雕虫
发布日期:2025-03-25 浏览次数:

  2005年,第一阶段野外拓片工作结束后,馆里将整理、保管、释读拓片的任务交给了我。抱着试试看的想法,我接受了这项工作,本以为如果每天完成一幅,最多不过半年时间就能完成。实际工作起来才发现自己是大错特错了。拓片的整理、释读费时费力,即需要具备深厚的古文字知识、坚实的文史知识作基础,还要懂一点金石学、历法、书法、诗词、宗教等多学科的专业知识。除此之外还需要耐心、细心和科学的工作方法。
  释读工作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问题:
  一、 难以辨识。由于绝大多数碑刻露置于野外,历经几百年甚至上千年时间的自然风化和人为损毁,很多字或剥蚀或残缺或模糊,再加上拓片制作很难做到十全十美,辨识十分困难。如果不将这些字辨识清楚,就影响了碑文的通读,也背离了“留住石质文献”工作的初衷。我尽量努力将这些字辨识:有的碑刻拓印了两张拓片,我就将两张拓片放在一起进行比对,予以确认;有时或利用文物检查的机会,或专门实地查看原碑;查阅《历城县志》《金石录》等有关志书,与书中记载的碑文对照,辨识确认,对于残失的字句,也同时参阅志书补齐。
  二、 碑别字多。碑别字,即指古代石刻文字中的“异体字”。大量频繁出现的别体字,是当时社会上通行的异体写法。也有相当部分是书写者文化水平不高或笔误而造成的错别字。碑文全部都是繁体字,对于我这个“七十后”的中师毕业生来说,只能认识一些常用繁体字,大量异体字的出现增加了释读工作的难度。截止到目前,我遇到的异体字和偏僻的繁体字约有300个。解决的办法有两个,一是查字典,一部《康熙字典》不知被我翻了多少会,因为《康熙字典》的偏旁部首与现代字典不一样,很多字要换几种查法,才能查到。一是虚心请教,《康熙字典》中有些字也没有收录,特别是那些不规范的异体字,张德新馆长是书法家,他对异体字的书写规律比较熟悉,向他请教,又解决了一部分。对于那些实在解决不了的字,只好依样画葫芦,在电脑上拼凑出来,待以后请教文字专家了。
  三、 断句困难。繁体字写成的文言文断句更困难。我先把把拓片大略通读一遍后,扫清文字障碍,再通读,尝试断句,然后用简体字记录下来。有时断句得反复尝试几遍,实在拿不准的只能请教专家。我深感自己古汉语知识功底太浅,只好“恶补”,白天工作,晚上找出《古代汉语》来学习,同时大量阅读文言书籍,如《聊斋志异》《梦溪笔谈》《元明清名作选读》等,为了增加对宗教知识的了解,我还阅读了《金刚经》《地藏菩萨本愿经》《道德经》等经书。虽然虽然属于临时抱佛脚,但对拓片释读工作还是很有益处的。
  120余幅拓片,我前后用了两年多的时间,扣除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及日常馆务的时间,专门用于拓片整理释读的时间超过了一年半。期间博物馆的全体职工都付出了艰辛的劳动,更得到了韩明祥、谢雅会两位老前辈的悉心指导,区政协文史委赵彤主任、刘怀才主任的大力支持。我自己也从中总结了一点经验:
  一、必须掌握专业知识。碑刻拓片释读必须有坚实的文史知识作基础,碑碣墓志等石刻绝大部分为文言文,而且寓有一些历史典故,若不能读懂文意,不熟悉历史典故,就会感到难以下手。除此之外,还要懂一点文字学、金石学、历法、历史地理、书法、诗词、宗教、图书馆学等多学科的专业知识,工作起来才能得心应手。
  二、要有必备工具书。“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康熙字典》收录汉字较多,但还不够全,也不能反映康熙以后汉字演变情况。《中华大字典》共收字4.8万多,其中包括方言字和翻译的新字,较《康熙字典》多出1000多字,改正《康熙字典》的错误4000余条,还有许多地方可以补《康熙字典》之不足,是比较理想的工具书。
  三、方法要科学。科学的工作方式会事半功倍。一开始,我是把拓片挂在墙上,然后逐句释读,记录在本子上,最后交给陈菲同志打印,我再校对,比较费时费力。后来,当我记录满8个笔记本时(我的习惯隔一行写一行,便于加注释),接受赵彤主任建议,拍照后直接在电脑上记录,节约了时间,也节约了人力物力,只不过在电脑前坐久了,容易脖子酸,眼睛胀。注意知识的积累,也是科学的工作方法之一,对于查到的生僻字,一定要做好记录,包括注音、释义以及出处,以后遇到就不必费力去查字典了。对于一些典故、别称等,也应一一记录,以备日后所用。
  四、尽量体现原碑风貌。碑刻是“石质文献”,碑刻现状记录了大量的历史信息,在进行拓片释读时,应尽量反映拓片制作时的原始风貌,这是我在进行这项工作过程中遵循的原则之一。对碑刻拓片中缺失的字用“□”表示,缺几个字就用几个“□”。对虽已模糊或残缺,但能基本辨识的字,在字周围加方框来表示。对原碑已缺失,经查阅志书补出的字,用方括号标出。对碑刻残缺,但无从补出,也不知道缺字数量的地方,用省略号标出,并加以说明。原碑刻所在方位、尺寸、字体、字径等信息也详细记录,以备日后建档研究。
  碑刻拓片的整理释读工作虽然繁难、艰苦,但只要深入进去,就会体会到其中乐趣。如经过查阅字典,认识了很多汉字,就会愈加体会到汉字之美;一些碑刻由名人撰文、名家书丹,阅读文章,欣赏书法,令人精神愉悦。
  最后,对所有关心和支持这项工作的专家、领导表示衷心的感谢,对付出了艰辛劳动的博物馆全体同仁表示崇高的敬意,对因本人才疏学浅造成的错误、失误,表示深深的歉意。
  (作者为区博物馆副馆长)
  

(作者:张泽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