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走进历城>历史文化>文化艺术>往事追忆
谈剧本《红松》发表的前前后后
发布日期:2025-03-25 浏览次数:

  1964年春天,我和县文化局张汉云同志去全国劳动模范王泽岩所在的牛旺生产大队蹲点,当时正逢县委主要领导同志在这里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于是便萌发了写领导干部与群众“三同”的冲动。很快便构思了一位县委书记深入农村带领群众治山治水的剧本框架。剧本写好后我送给了济南市会演办公室,时间过了半年,剧本毫无音讯。一打听原来是在初评时剧本便被否了。主要理由是县委书记的形象没有塑造好。我一想也是,虽说转业来历城已十几年了,可还没和县委书记说过一句话,怎么能把人物塑造好呢?本想这事就算完了,没想到事隔半年多,1()月份市会演办公室的刘长岱和宋菱同志来历城文化局传达说:市委宣传部宋鲁昆部长(会演办公室负责人之一)看到《红松》剧本后,认为剧本的基调很好,决定要该剧参加市会演。当时离会演不到一个月了,文化局马上找分管县长王淑贞同志汇报,县里表示全面支持《红松》如期参加会演。我们立即在全县抽调了最好的演员,如西郊大金生产队的赵桂英,南郊窑头生产队的宋金玉,东郊赵家生产队的张福成等。很快召集起20余人,集中在县机关招待所,经过半个多月的紧张排练,《红松》于10月27日晚在市公安局礼堂向领导汇报演出。当时以为只是市会演办公室的同志来审查,没想临近演出了,除市委宣传部长宋鲁昆和文教部长于峰同志以外,市委书记段毅同志也来了。文化局田纪雷同志赶紧打电话请县委王克勤书记赶来,陪段毅书记一起看了演出。领导审查后,剧本获得通过。1964年11月3日,《红松》在职工剧院正式参加市会演。演出效果很好,从头至尾剧场掌声不断。会演结束后,《大众日报》和《济南晚报》都发了报道,市会演办公室把《红松》列为此次会演出现的三个优秀剧目之一,市艺术馆也把《红松》选为当年推广的优秀剧本,山东人民出版社也很快就把印好的《红松》剧本的小样和剧照寄到我手中,说要配合新年春节正式出版。没想到几天以后一次座谈会竞使这一切都成了泡影。
  11月中旬文化局通知我到市工人文化宫去开座谈会,与会者大都是此次会演的剧作者,主持者除了宋鲁昆和于峰两位部长还有山东省戏剧家协会主席兰澄同志。会上兰主席先谈了对《医生职责》和《竞赛》的看法,认为是优秀剧目,但是没有谈对剧本《红松》的看法,等他将8个剧目一一评点完,座谈会的最后兰主席才说:“《红松》看本子很好,很有文学性:但它有两个致命的缺点,一是冲突是虚构的,二是戏中出现了两个主题,一台无二戏……这就决定了它修改很困难……,千锤打鼓,一锣定音,《红松》又一次被否定了。而且还无法修改。
  听了戏剧界权威人士的意见,我以为此事就此结束了,不料新年刚过又接市里通知要《医生职责》、《竞赛》、《红松》三个戏1月5日晚到珍珠泉礼堂为山东省地方戏曲观摩大会作汇报演出。这时剧组已解散多日,演员又分散在四郊好几个生产队里,相距上百里路,召集非常困难。没办法,我们分头通知,用了两三天时间才把人凑齐,时间紧迫,不用说排练,连对词的时间都没有,布景道具更是凑付了。就这样匆匆忙忙上了台,演出效果可想而知了。可万万没有料想到就这样一场演出,竟使《红松》的命运又峰回路转。二月中旬县文化局局长尹晓峰同志通知我,说省艺术馆要我带着珍珠泉演出的本子去省里修改剧本。我于2月21日到省艺术馆报到,当时省艺术馆石永珊和姓李的两位编辑对我说:省委负责同志那天晚上在珍珠泉礼堂看了《红松》演出认为戏不错,你不需要大动,就按那天晚上的演出本在文字上加加工就行。接着给我找了间屋子,拿去两本稿纸,说三月份送印,让我二月底改出来就行。我用了两天多时间把本子改完交上便返回历城。过了半个多月,三月中旬一天上午从邮递员手中接到《大众日报》,看到报上报道:剧本《红松》在当期《群众艺术》上终于发表了。三个多月后北京农村出版社一位叫兰钰的编辑来山东看中了《红松》,他跑了省、市、县有关部门,最后想找我谈谈,可是等到尹晓峰局长通知我时,他已经等不及,留了张便条就回北京了。不久我收到兰钰编辑一封信,谈了他对《红松》的一些看法,他觉得这个戏是立得住的,他把本子交到了《农村读物》编辑部,说由编辑部和我直接联系。11月中旬我收到了由北京农村读物出版社寄来的5本《农村说唱》,《红松》又在这一国家级刊物上登载了。《农村说唱》是面向全国发行的刊物,第一次便印了9万6千册,在当时是有一定影响的,一个月后中央电视台李晓兰导演就来信说正在将《红松》搬上电视屏幕。可惜不久那场史无前例的运动便开始了。全国到处都在挖黑帮黑线。我一直没敢和他们联系,《红松》在中央电视台播没播出,至今都是个谜。此后我常想:当初要不是宋鲁昆部长从那上百个淘汰的剧本中发现《红松》,它根本就参加不了会演;会演后剧本又被否定,若不是珍珠泉礼堂那场演出,省里领导给予充分肯定它也不可能在省级刊物上发表;而要不是兰钰编辑来山东搜集剧本,它更不可能登上国家级刊物并引起中央电视台重视。由此可见做成一件事情是多么不容易。不管做什么事情,需要具备天时、地利、人和,还有主、客观的有机结合,才能成功。

(作者:孙永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