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走进历城>历史文化>文化艺术>往事追忆
留住石质文献
发布日期:2025-03-25 浏览次数:

  历城自古被誉为 “齐鲁首邑”,是文物大区。据不完全统计,历城境内现存碑刻200余通,上自盛唐,下迄民国,以明清两代为多。这些碑刻是记录历城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集历史、文学、书法、镌刻于一体,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历城碑刻根据形制可分为碑碣、墓志、塔铭、造像、摩崖五大类。根据内容可分为篆言、纪事、述德、文学艺术四大类,涵盖了古代及近代政治、经济、民族、宗教、民俗、文学、人物、教育、地理等各个方面,堪称历城史料“百科”。碑刻较之纸质文献,极少出现误、讹、衍、脱、伪等现象,具有原始性、真实性,同时碑刻还具有唯一性和不可再生性,因此,保护碑刻是各级人民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是各相关职能部门的职责,也是广大人民群众应尽的义务。
  近年来,历城区在碑刻保护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如层层签定文物保护工作责任书,确保碑刻不受人为损毁;将部分碑刻集中到博物馆、纪念馆存放,避免风雨侵蚀,但由于碑刻本身厚重,不便移动,有些碑刻离开原址也影响其价值功用,再加上经费及人力的 不足,大量碑刻仍散置于野外,极易受到风雨侵蚀和人为损毁。为尽可能完整地保留碑刻上记载的信息,历城区博物馆请示上级主管部门同意,组织人力、物力,自2005年初开始,对全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碑刻进行拓片、整理、建档工作。
  2005年3月,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等法律、法规要求,区博物馆分别向上级主管部门申请,批准对重点碑刻进行拓片。并请有关专家到馆讲座,讲授拓片工作意义,材料准备,拓印方法等内容。由区文物管理处主任王惠明同志现场指导大家实际操作,在普门寺遗址拓下了第一张拓片,由此拉开了“留住石质文献”工作的序幕。在长达三年多的时间里,博物馆全体职工克服人手不足、工作繁重等困难,共拓印整理了价值较高的拓片160余张,并从中挑选120余幅交政协文史委,编辑成书。
  回首前期工作历程,感觉犹如昨日,很多动人场景历历在目,不能一一记录,今采录几个片段以志于下:

  拓片是技术加力气的活儿
  拓片是精细的技术活儿。首先,准备工作得做充分。拓片所需工
  具主要有:1、刷子:棕刷,用于上宣纸;打刷,敲打宣纸,使文字凹入;排刷(软毛刷),上白芨水及裱宣纸用。2、拓包,也叫扑子,拓印碑面用;3、拓板;4、清洁用具:刷子、抹布、卫生纸、水盆、水桶。另需毛笔、裁纸刀及棉、绸布料数块。拓片所需材料有:1、白芨水,用中药白芨泡制;2、宣纸;3、墨汁。所有上述材料必须准备充分,缺一不可。拓印工作必须细致,讲究技巧。如:白芨水不能储存太久,太久会失去黏性;在碑上刷白芨水一定要均匀;在碑面覆纸赶空气时要避免起皱;购买的成品墨汁使用时应兑入适量水;上墨时,拓包必须上下正打,渐次密集,寸寸相连,连上三遍,保证拓片墨色均匀。单说打刷的使用技术性就很强,打刷像一把特大号的鞋刷,只是棕毛更长,约一寸有余,握在手里沉甸甸的,抡起后,必须使棕毛垂直作用于碑面,发出的声音应是“啪啪”清脆的响声,刚开始是很难做到的,需要反复练习体会。后来掌握了要领,在工作时发出的有节奏的清脆声响常常引来周围群众围观。抡打刷也是很费力气的,必须一刷接一刷,均匀敲打,三四十下过后,胳膊开始酸胀,敲打的声音也开始改变,这时旁边的同志赶紧主动接班,清脆的节奏,又会响起。互相帮助,有活儿抢着干是博物馆的优良传统,在这次拓片工作中也得到了很好的体现。抡刷子当时的感觉是“酸”,休息一晚之后的滋味是“痛”,第二天开工,大家还是抢着干,大家共同的体会:拓片是技术加力气的活儿。

  拓片练手,爬山练腿,抽烟喝水活动活动嘴
  博物馆人手少,2005年在职职工8名,2006年只有7名。由于工作的特殊性,每天至少有两名同志值班,值班的工作比较轻松(主要是接电话,接待观众),拓片工作开始后,大家都不愿在家过舒服日子,人人抢着去“锻炼身体”,值班的工作只好轮流指派。拓片需要的工具、材料一大堆,脸盆、水桶、工具箱,每次“行动”像搬家。到达目的地,大伙儿一下车,抢着拿东西,或抱或提,每人还拎一个大水杯――野外作业,干得又是流汗的活儿,离了水可不成。很多碑刻在山上,需要走很远的路,像子房洞、朝阳寺,有的离水源较远,还必须提上一塑料桶拓片用水。有时把东西运到目的地就让人腿酸胳膊麻,只有张口喘气的份儿。大家只稍事休息,便自动的两三人一组开始工作,大家一边说说笑笑,一边敲敲打打,工作有条不紊,配合默契。我和书记陈法国兼职摄影,张泽刚兼管测量记录,林荣英、张红伟、陈菲三名女同志巾帼不让须眉,工作起来一丝不苟,遇到碑刻太高,有够不着的地方,会喊副馆长党允国——他是全馆“海拔”最高,身体最棒的,他自然是当仁不让。有时纸上好未干不能上墨,大家利用这段时间休息、喝水。党允国吸烟,张泽刚也学会了吸烟,他们说这很解乏。张泽刚还编了一段简短的顺口溜:拓片练手,爬山练腿,吸烟喝水活动活动嘴。

  涌泉池边的宴会
  2005年6月22日,晴,天气预报最高温度41℃,有关部门要求做好防暑工作,所有建筑工地这几天一律停工。21日馆务会上,大家一致同意第二天到植被丰茂的神通寺遗址边工作边避暑,并且人人都想去,最终决定三名女同志留守。22日早5点,博物馆五名男士准时集合出发,5点20分到达柳埠镇驻地,在路边早餐点吃蒸包,喝豆浆。5点40分到达神通寺遗址,与四门塔管委会的刘继文副主任、田乃生老师、王锋老师汇合,清理干净碑刻,投入工作。那天原本计划早去早回,从6点干到10点,避开中午高温时间。没想到四门塔周围空气湿度特别大,早晨,石碑上还凝结着水气。大家把两块石碑上好纸,等一会儿,纸不见干,纸面太湿,无法上墨,不能总等着浪费时间,于是大家又清理两块石碑,上好纸,等等还不见干,又清理石碑,上好纸。一直等到十点钟左右,在强烈阳光的照射下,碑里的水气慢慢透出来,有些碑上的纸渐渐发白,能上墨了,大家开始抓紧上墨,引得周围锄地的农民和一些游客好奇地围观。那天选拓的石碑体量都很大,上墨浪费时间,忙活到11点多了,还只完成了一小部分。围观的人逐渐散去,只剩一位扛锄头的老农,他戴着草帽,汗水直流,说道:“你们还真是干工作的,这么热的天,别中暑了,吃完饭再干吧。”他扛着锄头走了。一句话提醒了我,早饭吃得早,现在大家该饿了,看着拓片已完成一半,我知道无论如何得全部干完才能收工,不然纸干过了,影响拓片效果。看着大家挥汗如雨,脸和胳膊都晒红了,我很感动,于是,我对大家说:“大家辛苦了,再加把劲儿,我和刘主任去为大家准备饭,完工后,请大家到竹林里凉快凉快,野餐一顿,下午休息,今天已超额完成任务。”那天午餐准备得很丰盛,除了平常吃的豆腐皮、黄瓜、西红柿、疙瘩咸菜以外,还增加了猪头肉、花生米、两大块锅饼,一定要把大家饿扁的肚子填起来。另外我还准备了一箱啤酒——该让大家好好喝一杯,放松一下。
  可当我们把东西全部摆放到竹林里石桌上,左等不来,右等不来,电话联系,总说让我们先吃,他们还未完工。我们怎能先吃呢?这样一直等到下午一点,他们才收工赶到竹林。趁他们洗手洗脸的功夫,我赶紧让旁边茶社里的人切了两个西瓜,冲了一壶清茶,我只能以此来表达我内心的感激。继文主任还给大家开玩笑:“你们晒着太阳干活不容易,我们俩饿肚子看着一大堆好吃的,滋味也不好受。”没想到,高荣敏老师刚吃了一点东西就觉得心脏不舒服(他原有心脏病),赶紧让党允国开车送到医院,等得到高老师需要休息,没有大碍的平安讯后,我的心才放下来。于是大家就着花生米、黄瓜喝啤酒。那顿饭真是太香了,结果喝酒时找不到了张泽刚,原来他喝了几杯啤酒,倚着望月亭的柱子睡着了。第二天、第三天,气温仍然很高,馆里的女同胞们也轮流到四门塔,享受了免费“桑拿”。大家的心情都像度假一样好。直到现在,大家仍一致认为,竹林里的“野餐”最有滋味,涌泉池里泡过的西瓜又凉又甜,最好吃。

  特别奖品
  每天做好的拓片,都由张泽刚负责保管,并做好记录。野外拓片工作告一段落后,由张泽刚负责整理、释读、建档,陈法国、林荣英负责拓片的拍照,陈菲、张红伟协助张泽刚工作,陈菲打印了几乎所有的释文。
  碑文释读是一项艰苦的工作,所有的碑文都是繁体字,而且异体字很多,再加上有些碑文侵蚀严重,缺字多,模糊、难以辨识的字多,张泽刚凭借一本《康熙字典》,加上他的耐心、细心,在一年多时间内完成了120余幅拓片的释读工作,并且他还查阅了《历乘》《历城县志》《金石录》等资料,补出了一些字,尽量使释文完整。期间,张泽刚还被抽调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小组,负责历城南部山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工作。在这一段时间里,张泽刚经常说他的左眼胀疼,当我对他的工作表示感谢时,他却出人意料地向我要奖励,奖品是要我为他写一幅字,内容由他指定,我当然是立即答应,他马上掏出笔,写下李贺的一首诗:
  寻章摘句老雕虫,晓月当帘挂玉弓。
  不见年年辽海上,文章何处哭秋风。
  当我写好的行书斗方交给他之后,他马上挂到了办公室里,就挂在他每天悬挂拓片进行释读的同一面墙上。是啊,他每天“寻章摘句”成了“老雕虫”,但他整理的碑文,保留了大量“石质文献”,这些文章是不会哭的,应当在秋风中欣慰地笑。

  博物馆的全体职工都应当笑。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我们完成了全区多半碑刻的拓片任务,建立了档案。我们计划再用2—3年时间,完成全区所有碑刻的拓片工作,形成一部完整的资料汇编,到那时,我们会笑得更加开怀。
  

(作者:张德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