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由于封建王朝专制愚民,从中央到地方都没有群众文化事业机构,群众文娱活动难登“大雅之堂”。
辛亥革命后,受资产阶级民主思潮影响,政府开始注意民众教育。1927年前后,历城县(今历城区)在县知事管辖下,设立有通俗讲演所,所地在普利门内,有职员3人,常年经费1000元;此外还有私立通俗讲演所,在小布政司街,有职员5人,常年补助费900元。评书词曲社在县西巷,有职员2人,常年补助费200元。但上述机构开展活动极少,孙宝生在《历城县乡土调查录》一书中曾建议:“通俗教育宜巡回四乡讲演,••••••本县通俗讲演所,虽设有巡回讲演员,购有留声机,惟近年来未赴各乡讲演。”
1929年,山东省民众教育馆成立后,在历城县设立过2个办事处。祝甸乡实验区办事处(1932年9月)设在山东大学农学院在祝甸乡的蚕桑讲习所故址;土屋乡实验区办事处(1933年5月—1934年2月)设在十六里河村(今属济南市市中区)。实验区以发展农村经济,改善经济组织为主要工作,为普及民众教育准备条件,进行农村调查、合作事业、民众学校、简易师范、改良私塾、兴办图书室和诊疗所、组织民众、活动与展览等工作。
1933年冬季,在董家庄(属董家镇)成立县民众教育馆,馆长刁可成,馆员六七人,其馆址为今镇卫生院宿舍。馆内分阅览、讲演、教学、健康、出版5个部,年开支经费2792元,另支民教事业费1942元。1937年上半年抗日战争前夕解散。
日伪时期推行奴化教育,设有新民教育馆。抗战胜利后,恢复县立民众教育馆,有阅览部、健康部、教育部、讲演队,但都有名无实,活动不多。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了加强群众文化工作,于1951年10月建立历城县人民文化馆,馆址在北滩头村(属王舍人镇),首任馆长马叶千,馆员邢金梁、韩树坤(女)。1952年由泰安地委文工队调来专业干部,文化馆干部增加到11人。1954年更名为历城县文化馆,年底在王舍人庄建馆,馆址面积5亩,先后2次建办公室、活动室和宿舍共20间,1955年迁入使用。
县文化馆建立后,文化干部配备较强,工作方法得当。因地处省城近郊,省、市文化局和艺术馆、图书馆的专业人士经常来指导帮助,全县文化工作十分活跃,馆办服务活动也有成绩。1957年6月,副馆长赵涛出席泰安专区首次评选先进会,历城县文化馆获先进单位,馆员王兆胜、李俊山获先进个人荣誉称号。
1958年3月因济南市行政区划变动,济南市郊区文化馆并入历城,原郊区文化馆馆长白扩任馆长,赵涛、赵俊英(女)任副馆长,馆员增至26人。
在此后的长时间内,由于政治运动不断及区划调整,文化馆机构经常变动(详见附表)正常工作秩序被打乱。
自1958年底文化馆为“大炼钢铁”让路被迫搬家,到1963年的5年里,文化馆机构变动5次,造成人心浮动,工作断续,财物受损。
1963年底恢复两个文化馆,机构相对稳定,工作稍见起色,但随后“文化大革命”运动兴起,文化馆首当其冲,图书、设备被毁,14名文化馆干部中就有5人遭到批判。
1978年后,历城县政府对文化馆重新组建,赵涛任书记,桑田任副书记;文化馆业务干部得到充实,工作取得显著成绩。1982年3月赵涛代表文化馆出席了山东省农村文化工作先进集体、先进个人表彰大会,历城县文化馆被评为“先进集体”。
1982年11月,历城县第一文化馆设在王舍人庄,赵涛为党支部书记,赵延君为副馆长。1984年赵涛病休,由张谷风、宋琪临时负责。全馆职工11人,设文艺、宣传、图书3个组,另设会计、保管、司机(均为兼职)。该馆辅导历城包括遥墙、唐王、孙村、港沟、董家、郭店6个及彩石乡。历城县第二文化馆设在仲宫村,由副馆长侯德岭主持工作,全馆职工11人,设文艺、美术摄影、图书3个组,负责辅导仲宫、柳埠、西营、十六里河、党家5个镇和锦绣川、高而两个乡(十六里河、党家两个镇,今属济南市市中区的办事处。锦绣川、高而两个乡今属仲宫镇两个办事处)。
1987年5月,济南市区划调整,撤销历城县和济南市郊区,设立历城区,原郊区文化馆归属历城区,改为历城区洪楼文化馆。
1990年11月,区政府决定,将位于王舍人庄的文化馆改为历城图书馆,将位于仲宫村的第二文化馆改为历城区博物馆,洪家楼文化馆改为历城区文化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