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城南山区人杰地灵,群众文艺创作也曾有过辉煌。
1982年11月恢复第二文化馆以后,我分工抓群众文艺创作。二馆工作范围除南山区的仲宫、柳埠、西营、锦绣川、高而五乡镇外,还包括吴家堡、党家庄、十六里河等乡镇。我首先了解了二馆范围内的业余创作现状,重点业余作者情况,感到发展农村业余创作大有希望。
经过几个月的走访和准备后,1983年3月底召开了重点业余作者座谈会。会上听取了业余作者的意见,并邀请市艺术馆创作干部、“济南日报”和《泉城》杂志编辑到会座谈。广大业余作者对恢复第二文化馆并重视群众文艺创作很满意,对搞好文艺创作充满了信心,每个人都制订了创作计划。在此基础上,又于7月举办了为期一个月的创作学习班,请省市作家讲课,一起讨论了许多戏剧、曲艺和文学作品的初稿,帮助作者加工修改。免费为重点作者订了报刊,并宣布了创作奖励办法,使南山区群众创作很快进入高潮,而且初见成效。
这年翟连仁创作的小戏《路劫案》在《济南农民》报发表,开创了该报发表戏剧作品的先例;刘存功的小戏《土归原地》在市《群众文艺》发表,并在市会演中获一等奖;李文山创作的鼓书《弯弯锄巧夺日本枪》获市会演创作一等奖;井安祥的群口相声《同心同德建四化》、快板剧《仨鸡子》均获市会演创作一等奖。同时许多文学作品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徐笑的小说《话匣子外传》、《打门打窗打桌椅》、齐相文的小说《井台上》以及白梅、马新荣、王青兰、高秀芹等作者的诗歌、散文都在《济南农民》报副刊发表。
创作不但需要热情、毅力,还需要天分、才能。经过一年多的创作实践,我发现能写出较好作品的,集中在十余名业余作者身上,因此在不薄普通作者的情况下抓重点作者,于1985年成立了中心创作组,规定两个月一次例会,创刊油印刊物《三川文艺》,开稿费,吸引了全县作者投稿。这时有几位作者突破了只在《济南农民》报发稿的水平,作品走向省内外。泉人的民间文学和纪实文学作品在《新聊斋》、《乡音》、《农民日报》、《群众文化》发表,支英琦的诗在省级文学报刊发表。
为了进一步发展文学创作,跟上时代的步伐,在原中心创作组的基础上,于1987年9月15日成立了“三川文学社”。文学社成员有农民、工人、干部、教师、医生,创作骨干20余人。会上通过了文学社章程,选举李全仁为社长,井安祥、戴凤斌为副社长,聘请省作协副主席王安友、市作协主席任远、《济南农民》报副刊编辑李质杰、区文联颜廷之等4人为文学社顾问,颁发了聘书。到会作者热情很高,纷纷表示决心,把山区文艺创作推向新高潮。这年在市群众文化工作会议上,第二文化馆获创作奖,李全仁被评为先进工作者。
在此后的日子里,文学社不但经常开会,学习交流,文化馆创作干部还不断下乡与业余作者谈心,解决实际问题。锦绣川作者张元青在很高的山上看果园,我们找到他,在树下帮他改稿。文学社成立近一年间,创作电影剧本一部,中篇小说5部,短篇小说18篇,诗歌30余首,召开创作例会5次。青年作者孙永贤、周洪水、高秀芹显露出不凡的创作才能。文学社作品除在《三川文艺》发表外,还在国家级文学刊物发表一篇、省级报刊6篇、市级报刊17篇(首)、《历城文苑》36篇(首)。有的作者把自己的作品寄到《人民文学》、《诗刊》,虽未发表,但他们的勇气和自信是可贵的。《济南农民》报布谷副刊决定给三川文学社出专版,因编辑李质杰长期患病,直至农民报撤销未上班,此计划未能实现。多年来,应邀到南山区进行创作辅导的省市作家、编辑,有省文联副主席王希坚,省作协副主席王安友,《山东文学》编辑张志鹏,市文联及《当代小说》任远、孙国章、郭廊、山青、崔苇、李安林、方远,《济南日报》、《济南农民》王树国、宋曰信、李质杰、杨占荣,市艺术馆闫兴胜、秦立章、逯恒泰、徐贵岩,还有长清农民作家李良森等,他们对指导业余作者的创作与提高起了积极作用。
在以后漫长的岁月里,随着形势的发展变化,业余文字创作受到了一定冲击。1991年第二文化馆改为博物馆,后来民政局登记民间团体,三川文学社未获批准,遂停止活动。
文学社虽不存在,但部分成员的创作仍在继续,并做出显著成绩。原社长李全仁先后在国内70余家报刊发稿,被吸收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山东作家协会会员、当选为山东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已出版个人专著3部。李文山创作发表了许多曲艺作品,多篇获奖,其中小品《打狗》获华东地区文艺会演二等奖,被吸收为省民协、曲协会会员。支英琦创作了不少诗歌、散文、出版了专著,被吸收为省作协会员,担任了省《城市讯报》总编;白梅出版个人专著二部,被吸收为市作协会员;王青兰被提拔为乡镇领导干部,时有作品见诸报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