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走进历城>历史文化>文化艺术>往事追忆
从事群众文化工作琐忆
发布日期:2025-03-25 浏览次数:

  1952年10月我由历城师范调入历城县文化馆工作,连续为群众文化工作了34个年头,经历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群众文化工作的兴衰起伏,现将亲身经历记忆较深的几项活动记述如下:

  上世纪50年代的文化馆

  1951年10月,建立历城县人民文化馆(后改称文化馆),当时文化馆随同历城县政府驻北滩头村。北滩头村是个拥有千户人家的大村,经济比较富裕,素有“金滩头”之称。文化馆住在沿街的一所祠堂里,有七间北屋,五间为图书阅览室,二间作办公室。第一任馆长田继雷、副馆长马叶千、馆员赵涛、邢金樑、赵延君、张令弟、韩树坤等。文化馆是政府为群众设立的文化事业机构,负责开展驻地群众文化活动(服务活动)和馆外活动(辅导活动),馆内设有图书阅览室,平时利用“三机”“六一”幻灯机、留声机、收音机,一团(剧团)、一校(民校)、一报(黑板报)、一室(图书室)、一站(文化站)一部(俱乐部)对群众进行文化服务与辅导。当时由文化馆辅导的滩头业余京剧团配合中心工作经常进行巡回演出,每逢县里开大会都被邀去演出。演出的剧目有《打渔杀家》、《苏三起解》、《捉放曹》等。文化馆配合中心工作还经常放映幻灯,那时电影还不普及,幻灯很受欢迎。放映的幻灯片有:“党的好女儿赵一曼”、“婚姻法图解”、“郭玉恩互助组”等等,群众称幻灯为“土电影”。文化馆在驻地民校还组织起“秧歌队”,配合动员参军、贯彻婚姻法,进行街头宣传。参加秧歌队的都是十七、八的大姑娘,这在刚刚解决的50年代初是破天荒的事,但大家都是自愿的,那时群众心气非常高,从心眼里乐。另外,文化馆还利用设在大门外的黑板报及时刊登时事新闻、农业科学知识,宣传教育群众。文化馆的各项活动受到群众的欢迎。

  受欢迎的“文化车”

  为了开展面上的文化宣传工作,1952年秋文化馆租用了一辆马车,装上图片、高音啦叭等文化宣传工具,参加了历城县首次举办的仲宫物资交流大会,在会上扎了宣传棚,进行文化宣传,活跃大会所氛,随后又到二区牛旺村,三区大码头村,四区邢家洼等村进行巡逻宣传,受到热烈欢迎。本着车马简从的精神,当年冬文化馆置办了一胶轮手推车,将幻灯机、留声机、收音机、还有图片等装在车上,送文化上山下乡。先后去黄河沿岸的遥墙河套圈、杨史道口、郭而庄,丘陵的港沟、程庄、官庄,南山的仲宫、柳埠等集市村镇,一个冬天跑遍了历城南北几十个村庄,所到之处,白天进行图片展览,(内容是走组织起来的道路,婚姻法、中苏友好等)中午组织群众收听省广播电台的“农村节目”,(时事新闻、农业知识等)晚上配合中心工作放映幻灯,1953年春,我们推着“文化车”从文化馆驻地(北滩头村)行程九十多里山路,一路汗水一路歌去八区(南山区)海拔点700多米的南田庄田立柱农业合作社放映幻灯,傍晚当高音啦叭一响,整个山谷沸腾了,群众打着灯笼从四面入方聚到放映场地,老人孩子聚了黑乎乎一大片,场面非常火爆。当时我们放映的幻灯片是“郭玉恩互助组”等,来看幻灯的群众别提有多高兴了,就像过节似的。我们受到极大鼓舞。

  “文化车”被群众称为是“流动的文化馆”,为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活跃群众文化生活,发挥了重要作用。

  沙河文化点

  为摸索开展农村群众文化的经验,1953年春3月,我与赵涛、邢金樑推上“文化车”到历城一区沙河乡,以王朝佑农业合作社为基点,开展群众文化活动。当时王朝佑农业社为全省率先成立的初级农业合作社,是省委的基点。驻有中央、华东、省委、县委派员组成的工作组,成员达60余人,如同一个县机关。我们来后在工作组的统一领导安排下,先后建起业余剧团、农村图书室、歌咏队、民校等群众文化组织,利用业余时间辅导剧团排演了小吕剧“拾玉镯”,黄梅戏“拾棉花”等剧目,当时我们辅导副社长贾明芬演唱的“我的丈夫是英雄”参加山东省首届民歌会演,荣获一等奖。沙河农村图书室被省图书馆定为基点图书室。省文化局、省图书馆、省团委、省妇联相继派员前来总结群众文化活动经验,报社、电台也经常报导沙河文化点活动情况。1953年春中央文化部副部长周杨来历城视察时,特意到沙河文化点进行视察,赞扬文化馆深入基层服务群众方向对头,对文化点的工作给予充分肯定。从此沙河文化点的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各项活动如火如荼,同年历城文化馆被泰安专暑评为文化先进单位。沙河文化点的工作一直持续到1956年,对指导全县群众文化工作起到了积极作用。

  农村俱乐部

  1955年随着农业合作社高潮的到来,为了有组织有领导的开展好农村群众文化活动,文化馆开始在全县农业合作社中建立农村俱乐部,载至1957年在全县520处农业合作社中共建立农村俱乐部360处,图书室370处,业余剧团270处。俱乐部设有委员会,正副主任、宣传组、文艺组、图书室、歌咏队等,坚持“业余、自愿、小型、多样”的活动原则,本着“农闲大办、农忙不办”的精神,配合中心工作和农业生产开展文化活动,当时有三分之二的俱乐部能开展经常性活动,三分之一的俱乐部开展季节性活动。县里每年都召开俱乐部经验交流会,推动农村文化活动开展。1955年夏《农村大众》曾以〈欢乐的夜晚〉报导历城冷水沟东方红高级农业社俱乐部的活动,1964年县委宣传部通报了董家公社季家寨俱乐部开展文化活动,占领农村社会主义文化阵地的活动经验。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农村俱乐部成为组织开展农村群众文化活动的主要形式,为农村文化活动的健康开展起到了组织上保证作用。1958年全县520处农业社建成10处人民公社,文化馆随继在10处公社建起文化宫,文化宫配合当时人民公社的“一大二公”,号召人人写诗、队队赛诗,成立脱产文艺宣传队,大张旗鼓地开展文化宣传活动,从组织形式到活动内容出现不切合实际的做法,1960年随着国家经济困难,农村文化活动受到影响。

  春节文艺会演

  为交流农村文化活动经验,检阅全县文艺活动成果,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每年春节都要举办全县群众文艺会演,上百个乡村剧团聚集在县里集中演出十几天,演出的剧目有传统地方戏曲,如吕剧〈小姑贤〉、〈拾玉镯〉、〈王定保借 〉,也有现代题材的节目,如吕剧〈两龙地〉、〈都愿意〉、〈小保管上任〉等,还有群众创作的剧目,如〈山村红梅〉、〈回门新曲〉、〈红松〉等。

  为繁荣群众文艺创作,1965年春节县文化馆在省农科院礼堂举办了全县群众业余戏剧创作会演,历时8天,参演剧团38个700余人,演出13场,37个剧目,邀请省文联孙立夫同志和市艺术馆馆长高洁前来观摩指导,通过此次会演检阅了全县群众业余戏剧创作水平,涌现了不少思想性艺术性较好的作品,如姚家公社牛旺生产大队创作的〈山村红梅〉,窑头生产大队创作的〈回门新曲〉,东郊公社王舍人生产大队创作的〈秋月春花〉,孙村公社北宅科大队创作的〈红心姑娘〉,董家公社董家大队的〈一兰谷穗〉等都被评为优秀剧目,其中《秋月春花》、《山村红梅》、《回门新曲》还被《山东文学》看中,因为那场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临近,有的剧本因不符合文化大革命的要求,没有全部采用,只发表了抗旱内容题材的《回门新村》。

  “文革”期间的群众文化活动

  1966年冬,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在全县铺开,运动初期文化馆受命书写大字标语、文化馆的干部在大村队现眼的墙壁上用红油漆书写“将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进行到底”。“揪出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革命无罪、违反有理”、“人民公社万岁”等巨幅标语,到处一片红,被称为“红海洋”。随着运动的深入,造反派又在机关、学校、工厂、农村组织起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组织大唱革命歌曲、语录歌、跳忠高舞、当时唱的歌曲有《我们走在大路上》《文化大革命就是好》、《爹亲娘亲不如毛主席亲》《下定决心,不怕牺牲》《革命无罪造反有理》等,跳的舞是《北京的金山上》、《哈达给献给毛主席》等,1972年上头号召普及革命样板戏,一些有条件的毛泽东思想宣传队开始排演样板戏《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片段,在县革委的指令下,文化馆曾组织北滩头和党家庄毛泽东思想文宣在全县巡回演出样板戏片段。当时,只准演样板戏、跳忠单舞,戏剧舞台万马齐唁,一切民间艺术形式都被视为“四旧”,农村群众文化活动遭受严重摧残。

  乡村文化大院和庄户剧团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农村群众文化活动出新了局面,农村文化活动开始走上正规的道路,1981年县委宣传部、县文化局、县文化馆组成工作组,到唐王公社颜家大队建起全县第一个农村文化大院,帮助建立了活动室、图书室、宣传队。随着精神文明建设的开展特别近几年文明生态村建设,文化大院如雨后春笋,载至2007年全区建起文化大院及社会文化活动中心460个,文化大院社区文化活动中心设有文化广场、图书阅览室、文艺演出室等场所,成为开展农村文化活动的重要阵地。随着文化大院和社区文化中心的建立,有条件的村办起了庄户剧团,载至2007年全区成立了55个庄户剧团,2001年华山镇王家闸村庄户剧团被评为全国优秀庄户剧团。柳埠镇黄巢庄户剧团除排演了“墙头视”等传统剧目外,结合当前形势还自编自演了宣传党的中心工作和好人好事的“说说俺村八大变”、“垮垮咱们的农家乐”“黄巢好风光”等喜闻乐见的节目,春节期间还组织了锣鼓秧歌、龙灯早船队、舞龙舞狮队等,2006年黄巢剧团参加全区庄户剧团文艺会演,被区委评为优秀庄户剧团,10月份他们应邀参加了山东电视台“走进新农村”大型文艺演出活动。庄户剧团不仅活跃了农村文化生活,还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创文明城市做出了重要贡献。

(作者:赵延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