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传200多年以前,历城区港沟镇一家豆腐房正在热火朝天地制作豆腐,街上传来锣鼓声声,原来是乡亲们自发组织的扮玩队伍,有的化着彩装,有的扭着秧歌,有的玩着杂耍正在串大街表演。豆腐房里的姊妹们也忍不住放下手里的活,拿着手中的工具加入到队伍中去。她们以亲身经历的制作豆腐整个工艺流程:挑豆子、巅豆子、推磨子、卖豆腐等为基础,不由自主地扭起了秧歌,得到了围观群众的热烈好评。经过数百年的锤炼和积淀,形成了极具劳动特色的棒鼓秧歌,秧歌道具有豆腐棒子、手鼓、围裙、豆腐包等。
我省素来文化底蕴深厚,有三大秧歌:商河《鼓子秧歌》青岛《胶州秧歌》和烟台《海洋秧歌》,三大秧歌经常走出国门对外交流。随着历城区经济的发展,文化逐渐成为广大群众的生活追求。我区港沟镇原文化站长何希清在80年代挖掘整理了港沟棒鼓秧歌,并组织人员进行了排练,但由于资金紧张,宣传,推广力度不够。为了传承和发扬这一本土民间秧歌,区文化馆联系了辖区内餐饮企业环联公司、兴泉公司、鸿腾公司,他们都慷慨解囊,制作了道具,服装。文化馆辅导老师耿慧君精心编排,文化馆人员又到港沟镇东坞村了解挖掘,形成了第二稿舞台表演《棒鼓秧歌》。经过一年的排练,多次在市、区演出非常成功。
2002年 月接到省里转发的全国新秧歌大赛在威海举办的通知,高兴得耿老师一夜难眠。她说机会来了,我们的作品在全国不获金奖我决不甘心。全馆同志纷纷表示将会全力支持把《棒鼓秧歌》推到全国去。为了保证节目的质量,我和耿老师多次研讨推敲,仔细琢磨鼓棒及其他道具的形状、色彩、制作方式。手鼓制作了好几个样式,为了节省费用我们从河南定做;演出用的豆腐包是女演员们在排练间隙一针一针缝起来的,架子是男演员们一个一个用手工扎制成的。耿老师为了提高演出的质量,为了一个动作不知排练多少次,有时嗓子都喊哑了;有的演员滕盖磨破了,血渗出了衣裤,硬是咬着牙坚持排练••••••
2002年10月下旬我们一行44人登上了去威海的列车,为了节省费用,我们精打细算,比赛开始后我们利用舞台的造型模具,节省下来的钱又充实了自己的道具。看了全国其它参赛队伍的秧歌,大家着实开了眼界,纷纷说:好,真好!比电视上演的真实,热闹!兄弟省市都很舍得花钱投入,有的为这次大赛投入十几万、几十万,的确让人羡慕。
我们顺利通过了预赛和决赛,著名舞蹈泰斗贾作光对我们创编的《棒鼓秧歌》评价很高,他说表演形式新颖,有创意。可是我心里总是和揣着兔子一样,不知获个什么奖。因为上百个秧歌参赛队伍都表演得很好,有的早已名扬全国了,可我们是第一次搬上大雅之堂啊。等到颁奖晚会上,大家都很紧张,没想到把我编排到最后一个领奖组。我当时真不敢相信,我又鼓起勇气问了后台领奖小组,我记得一个40来岁的女同志看看顺序表,很认真地对我说没错,绝对没错。我当时傻了,脑子里不知想着什么,三步并作两步跑到了观众席,和耿老师说,我们得了大奖了,是最高奖!耿老师也一时蒙了,不知说啥好,没等她反应过来我就转头跑回去领奖了,当主持人宣布山东济南历城区代表队“大奖”的字眼时,观众席一片掌声。我站在领奖台上,捧着沉甸甸的奖杯,眼前浮现出比赛前紧张排练时的一幕幕景象,从一年前的挖掘整理作品、到处找赞助单位,到不分昼夜地研究手鼓和棒子的样式,别样的激动和感慨在我的心中激荡。颁奖结束后大家含着眼泪合影留念,40多人拥挤在一起,有的哭出了声音。我知道这几天大家太辛苦了,为了庆祝胜利,我破天荒带大家到郊外吃了顿海鲜,演员们兴高采烈地捧着大奖,给我和耿老师敬酒,我和耿老师不谋而合说了一句:“我们这次真是巧夺大奖。”
证书上醒目地写着:《棒鼓秧歌》荣获2002“欢天喜地”——中国(威海)新秧歌大赛中荣获“演出大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