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走进历城>历史文化>文化艺术>文物保护
四门塔的维修与研究
发布日期:2025-03-25 浏览次数:

  四门塔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石塔,位于济南市南郊七十余华里,柳埠镇琨瑞山之北的神通寺遗址内,这里群山耸立,景色幽静,古迹荟萃。
  塔建于隋大业七年(公元六一一年),一九六一年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塔高15.04米,每边宽7.4米,全部用大青石砌成,为一单层方形石塔,因其四面各有一半圆形拱门,故称四门塔。塔檐部挑出叠涩五层,塔顶用二十三行青石板层层叠筑,成四角攒尖锥形塔顶。顶刹由露盘、山华蕉叶、相轮、宝珠等构成。整个形体简洁朴素、浑厚大方,是单层塔的早期建筑典范。(图1.2.3)
  四门塔塔室中心有石砌方形心柱,塔心柱与塔外墙之间由十六根三角形和石拱板连接,构成塔室,以承托整个塔顶。(图4)塔心柱四面各有一尊石雕佛像,皆螺髻、盘膝而坐,刻工精细,技法精湛,是珍贵的艺术精品。(图5)在南面佛座下有造像题记“……东魏武定二年(公元544年)杨显叔造石像四躯”。
  一九五一年山东省文管会在塔外墙加了三道铁箍,塔内用石柱顶住快要丢落的三角石梁。一九七一年国家文物局拨款维修,并对此塔作了“加固塔基,维修塔顶”的批示。根据国务院关于发布文物保护管理暂行条例“……古建筑在进行修缮、保养的时候,必须严格遵守恢复原状或保存现状的原则……”在维修前对塔进行了全面勘察和研究,并完成了塔的测绘、照相及文字记录等全部资料工作。
  塔的加固和维修分二步进行:
  一、加固塔基:在塔外四周修建了九米见方的挡土墙,用以阻挡水土流失,防止塔基滑移。在塔外墙四周砌筑了护坡石,以防止塔檐雨水直接侵蚀塔的基土,年久后不至于使塔下沉或不均匀下沉。
  二、加固塔身,维修塔顶:根据对塔的勘察和研究,塔的损坏有以下几处:此塔由于历史变迁,风雨侵蚀,年久失修,南北墙基础的不均匀下沉,使塔身向西南倾斜十二厘米,西墙面裂缝二道,最大缝口为十二厘米;东墙面裂缝二道;四个拱门发券有不同程度的破裂和下垂。(图6)因为塔心柱下沉和塔外墙的不均匀下沉,致使搁在塔心柱和外墙的三角石梁全部断裂,石拱板有三分之二断裂。塔顶叠涩石风化破碎近百分之九十,塔檐石损坏百分之六十。塔刹上的露盘、相轮、芭蕉叶破损近一半。塔内四座石佛损坏严重。
  据了解塔的损坏情况,根据既要保护塔的外形原貌,又要保持塔顶内原有结构的古代建筑维修原则,在维修采取以下的维修方法:
  1、维修塔顶时,外墙拆至外檐口,塔心柱拆至内檐口处,把起承重作用的三角梁和石拱板拆下来加固和粘结,断裂的石三角梁在地面上用环氧树脂胶粘接凝固后再用风钻钻眼穿Φ22钢筋加固。所缺三根石三角梁按原样添补,然后把石三角梁放置在塔心柱和塔外墙上。石拱板断裂处用环氧树脂胶粘接凝固后再放置在石三角梁上,其拱脚一头是搁在外墙上,一头是搁在塔心柱上。
  塔的原有结构是由塔心柱、塔外墙、石三角梁、石拱板承受塔顶和塔刹的全部重量,其露盘往下,石拱板往上的填充材料均系用素泥砌乱石。为了减轻石拱板的承担力,在石拱板上面浇注了250#钢筋混凝土拱板,使钢筋混凝土拱板承受上面的荷重,而石拱板只起装饰作用。为了使钢筋混凝土拱板的推力不直接推至石墙上,因此在其拱脚处浇注内外圈梁,以承担推力。
  石拱板以上的塔外墙,有的已经风化破裂,为了使此墙更加坚固,不至被塔顶内力推倒,在塔内壁周围加六根Φ12钢筋,用200#细石混凝土浇筑。为了防止塔身不在出现不均匀下沉,在檐口处现浇一道钢筋混凝土圈梁及井字拉梁,石拱往上的填充料仍用素泥砌乱石。(图7)
  塔檐石和叠涩石凡破碎严重不能粘补继续用的,均按原尺寸换补新石,用五十号水泥砂浆砌筑。
  塔刹部分的露盘、相轮、芭蕉叶,个别损坏不能继续使用的,均按原型做了更换。(图8)
  2、塔的四个门拱石券,其下垂处采用千斤顶,顶上至原位置用铁楔挤住,再在石券下横置一根暗板,以承托门拱石券,使之不再下垂。
  3、外墙裂缝采用修补办法,裂缝大的用细石混凝土修补,裂缝小的用水泥浆修补。
  4、塔内的东方、西方、南方三尊石雕佛座,均按原样做了更换。
  5、塔内外所更换的新石及修补的裂缝其外表均用黑矾涂抹,以成古色。
  在拆塔顶时,发现有一块石拱板的反面镌刻有“大业七年造”的浅凹雕,从而证明了四门塔建造年代应为隋大业七年(公元611)。
  维修时,在塔心柱的中心离地面高1.6米处,发现一舍利石函,此舍利石函放在用六块石板砌成的方圹中。石函呈方形,盖为盝顶式,长30.8厘米,宽31厘米,高29.9厘米,外面经过水磨,其楞角处施以红、绿、黑等色的色道。(图9)石函内放一铜函,铜函用丝绸包扎,其长9厘米,宽9厘米,高13厘米,外部绘红、绿、兰、黑等彩色图案,但已辨认不清。铜函内部镶以绘着花纹的木榇,已经朽脱,只存几块小木片。舍利全部放在铜函之中,计有水晶珠四颗,黄琉璃珠七颗,绿琉璃珠九颗,珠子皆有一穿孔。微带绿色的胆形小瓶一个,小瓶已碎,其颈间套有骨环、银环、铜环和隋文帝“五铢”铜钱各一。铜函内外均放有砂石、药草、香料等物。
  为了方便后人维修,在塔顶最高一行叠涩石的中间部位,用四块石板砌成方圹,在方圹中放一水磨石花瓶,石花瓶内再放一瓷花瓶,瓷花瓶的四周表面上烧有四门塔维修记的文字内容,在瓷花瓶内放一套四门塔维修图,然后在瓶外用腊封闭。
  四门塔已有一千三百余年的历史,还巍然屹立在青龙山上,通过对塔的维修,看到塔在建造时的特点:
  此塔全系青石砌筑,青石都是当地山上之石料,砌筑沙浆是以石灰为主,石灰也是用当地青石烧制,这样就地取材建造石塔既省工、省运输,又省造价。另外,塔外墙的基础是灰土,说明用灰土做基础在隋代时期已经使用。该塔还多处使用拱券结构以塔心柱和塔外墙作为拱脚,石三角梁和石拱板起拱的作用,以承托塔顶和塔刹的全部重量;塔的四个门也是做成拱券式样。拱券的发展在汉代已经普遍使用,到隋代拱的发展已经很成熟,如中国有名的隋代赵州桥也是石拱券的作用。此外,该塔整体稳定性好,塔外墙厚(82厘米),塔心柱大(232厘米见方),塔室小(净跨180厘米),因此虽经过历史上的数次大地震,也无损于塔。(《古建园林技术》96年第二期)

(作者:黄 国 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