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走进历城>历史文化>文化艺术>文物保护
龙虎塔之维修
发布日期:2025-03-25 浏览次数:

  塔的建筑年代
  龙虎塔位于济南东南35公里,锦绣川之阳,地处神通寺遗址西北隅,为国务院公布的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塔平面呈方形,单层重檐。塔度“须弥座”至塔身部分用石精雕对缝砌筑。塔檐至刹部,采用砖、石、瓷混合材料构建。塔通高12.4米(原残高11.55米)。座至塔身,皆为高浮雕,刻工精细,刀法飞动,人物造形丰满魁伟,神态潇洒,布局和谐,主次分明,呈现着玲珑华丽的风姿。
  关于塔的建造年代,史料没有记载。据我考证,座至塔身部分,应建造于盛唐(717~845)时代。根据有二:一是从四方形的“须弥座”到雕刻风格雄健的天王和龙虎图案,与附近的突泉皇姑庵塔(其题记有“唐开元五年”打字样)基本相似。二是塔身四块雕刻精美的巨形石板,是工匠在地上用细钎把各种形体粗打成轮廓后,就吊装上塔的。一些精细透雕部位,要到塔上再细雕加工完成。这样做可保证在吊装中不致于损毁浮雕精细部位。这是我多年对塔体观察所得。从塔体的雕刻上还可以看出,当时高级工匠不多(约l~3人),南、东,西三面细雕已经基本完成(还有局部没有磨制雕刻),而北面只是用细钎打出的粗轮廓形体。这说明连塔身都没有作完就被迫停工。其原因当是唐会昌五年(845年)“天下毁寺四千六百区”,神通寺也应在这4600区之内。灵鹫山造像的停工,现存的建筑基台、殿堂遗址都是证明极盛的神通寺,毁于会昌灭法之灾。在1962年清理塔基淤土时发掘出的埋入土中的几块经过细打的石板块,说明龙虎塔部原设计也是用石筑,不是用砖。
  塔檐应建于北宋绍圣(1034~1099)以前。其根据有二:其一,龙虎塔用砖雕出二排华栱承托塔檐的建造手法,与北宋嘉祐年间(1056~1063)重建的长清灵岩寺辟支塔、建于北宋天圣年间(1023~1032)的芮城圣寿寺舍利塔完全相同。其二,北宋政权稳定以后,宋仁宗赵祯天圣五年(1027)起,在全国一些大的寺庙中,又重建塔庙。从1985年发掘的神通寺殿堂遗址出土的一些文物,也可证实天圣年间重建塔庙的记载。
  塔基加固工程
  1961年春,李宇超副省长要调华东局工作,在调离前到全省各地看看文物。4月中旬,他由省文化局徐眉生副局长、省文管处杨子范同志、省城建局范征一工程师、市文化局臧家伦副局长陪同,去四门塔地区视察文物,我也随同前去。视察完毕后研究决定了两件事,一是建立四门塔文管所,二是省里拨款维修四门塔地区文物(包括龙虎塔塔基工程)。1962年10月,加固维修龙虎塔塔基工程开工。
  龙虎塔地处山坡,高出地面约9米,塔东南边9米深沟因雨水多年的冲刷,离塔越来越近,只有4米,已严重影响到塔的稳固和安全。我们制定了如下施工方案:在离塔基东南15米处的深沟中,修建一条长3l米石墙,墙与四层收束拔高砌垒。第一层墙基厚1.8米,高2米,顶宽O.5米,第二层与第一层墙间距2米,用土夯实(每0.3米打层夯)。第二层、第三层、第四层墙及两墙之间夯实情况与上大致相同,墙与塔之间尚有大坑,填土石83立方(每回填0.3米土石,夯实一次)。
  清除塔基淤土30立方,整平修补路面135平方米。清除淤土中,发现完好宋砖60余块,残檐石3块,用细钎打制的1.5×1.5×O.3米的大石板四块。石墙对景观上有一定影响,1987年修千佛崖工程时,决定用千佛崖清除下来的1000多立方土,把石墙全部埋起来,这样不仅消除了人工痕迹,而且也更增加了石墙的坚固度。
  工程至1963年1月竣工,共投资13900元。
  塔檐工程
  1971年冬,四门塔接待处工程结束后,参加工程的同志同张家滨同志(市文化局分管文物的副局长),商谈四门塔地区文物的维修工程(包括龙虎塔),决定将分期完成。
  1974年4月,有革委政治部文化组审批同意了市文化局维修龙虎塔的报告,并拨款l万元。我于5月受命负责主持此项工程。
  (一)文物调查
  施工队伍组建后,我向施工人员提出了如下要求:扎架时,不得碰击塔的任何部位。任何人不经我的同意,不得搬塔上的一砖一石。这是为了更科学准确地做好调查记录、拍照、绘图等资料工作。现将塔的调查情况叙述如下:
  1、塔座(须弥座)部分:第一层座檐损坏严重,东、西两面大部分坍塌,仅存两块。东南角和东北角残毁。第二层檐西南角小部残缺,东北角大部残缺。第三层西南、东北各部都有小块残缺。
  2、塔身:结构保存完整,南面浮雕基本完好无损。北面,因受风雨侵蚀风化严重。东面两尊罗汉头各被打掉半块,两尊天王身躯损坏严重。西面两尊罗汉头全部被打掉。
  3、塔檐:第一层四面二挑华栱保存完整,檐、椽、枋大部损落,南面仅存东南檐枋和椽四条、飞椽6条,西南角檐坍塌至华供。东面仅存檐椽2条,飞檐、椽、枋4条。西面自华拱以上全部坍塌至束腰部。北面仅存檐椽3条,飞椽3条。第二层塔檐,二挑华栱基本完好,仅毁掉西北角上层华栱。
  4、斗八部分:损毁严重,上层的外层砖大多松动。斗八各角巨形莲瓣尖大多残毁,仅存底层东南角一块残尖。
  5、刹部:砖砌部分全部被破坏搬动,仅残存石刹柱体和大小两块瓷质相轮残片。
  (二)修复方案编制
  1、刹部复元设计依据
  调查中发现,原刹部全部毁掉,现残存石刹,是被后人搬动又竖起的样子。它的原形体,式样和高度已无法得知。复原设计是根据如下三点:其一在我国古塔建筑中,使用的建筑材料很多,有木、石、砖、铁、铜、瓷等,造形很丰富多彩,但是它的主要构造部分是基本相同的,可分为地宫、塔基(须弥座)、塔身和塔刹。塔刹可细分为基座、露盘、刹杆(柱)、相轮、圆光,仰月、宝珠等。其二复原方案要根据塔的建造年代,建造形体,雕刻艺术和使用的建筑材料而定。其三,要根据塔的座、身、檐几个部位的高度与体座,来考虑要复原的刹部的高度和体量要求。
  2、设计的形体与体量
  根据上述原则,刹部恢复基座和露盘为宜。经过几次反复修改草图的形体和尺寸,最后设计出比较满意的施工设计图。这样刹部要比残存塔刹高30.85厘米。这个高度与斗八的侧角尺寸基本相同,从比例上看与斗八底层方角,形成对等三角形,这样形体比较和谐美观。
  基座设计成八角形,是根据斗八变形而出,这样看起来,形体丰富而不杂乱。露盘设计成石质,四方形下雕仰莲,它应是方形石塔在顶部再现之物。
  (三)施工与工艺
  1、塔檐施工修复原则
  第一、对各残损部位,严格按照原尺寸修复,原形体复原。第二、要修旧如旧,用旧砖修复。多年来在,神通寺遗址内发掘并积存的旧砖约200多块。工程还缺100多块,我们使用新砖5块换一块旧砖,特大的(0.4×0.5米)旧砖,要用10块换一块。
  2、塔檐损毁原因
  经实地调查研究发现,损毁原因有三:一是自然损毁。二是人为的破坏。三是设计和用材不当,而造成坍塌,这也是主要原因之一。从实例得知,檐角最长出挑约1米,这用砖材料是不适宜的,固砖、石材料耐性强,而剪切受力不足,由此造成檐边的坍落,塔檐、椽损毁约80%。
  3、几个施工难点的解决
  这次修复工程,一定要解决好檐、椽的抗力问题,经研究决定,在檐、椽底层,打宽0.035米、深0.05米、长0.25米槽,把直径1.5厘米钢筋打入槽内,再用水泥灌注,最后作旧处理,经测定可增强5~10数抗力,经过18年,至今没有一根檐椽坍塌和断裂。
  露盘要严格仿制唐仰莲瓣,绘制了施工图,请工人雕刻,而工人雕不出所要求的工艺水平。这样,我们用泥塑盘的形体,请工人参照雕刻完成。
  相轮是用黄绿色釉瓷烧制。为仿制好相轮,我请范征一工程师带着原残片,去淄博陶瓷厂,请教研究仿造烧制。烧成后,经外观色泽等测定与原件基本相似。
  塔檐工程当年10月完成。专家们经鉴定,对复原设计与工程质量都比较满意。
  (本文选自1993年1月济南市政协文史委编《济南文苑漫忆》)
  (作者为济南市博物馆副研究馆员)
  

(作者:王建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