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8月因农耕植树,发现神通寺多处建筑遗存。为确保文物安全,急需采取保护措施。在上级文物、文化部门的领导下,由千佛崖工程办公室、四门塔文管所组成清理小组,对重点暴露地区做了抢救处理。
地 貌
神通寺遗址,在济南市南约34公里,南临泰山,北临锦绣川,东临阳川,西临锦云川。处于古齐州通向泰山之阴的古道中,《水经注》有:“玉水环之”的美称。遗址地处峡谷南北,落差高达50余米,南宽约300米,北宽约百米,南北长约500米,总面积约5万多平方米。一条南北蜿蜒溪水纵贯遗址中部,形成东西分割。
殿堂清理
现寺址内,保存遗址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四门塔、龙虎塔及千佛崖石窟。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墓塔群、碑碣石质残柱。其他木构建筑,全部被毁。这次发现的遗存地处神通寺中心。清理工作于1984年8月至10月,共清理面积约300平方米,发现建筑遗迹5处,多处遗迹被毁,仅存残迹。
一、地层堆积:殿堂四周与殿内均辟为农田,农耕中发现的砖、瓦、碎石等物堆积于殿堂遗址周围,因而殿堂残迹被覆盖,高出地面1~3米,形成周边隆起的长方形台状堆积。地层叠压较乱,现以殿堂中部,南北探沟东壁为例,将地层情况介绍如下:
耕土层:土呈褐红黄灰色,厚约0.10~O.30米。有被烧的塑像残体,佛坛墙壁等泥土。
建筑层:厚约0.20~2米。包括墙基、柱础和夯土层。殿内从地砖至大佛坛内边地层,约有0.05米厚的黄土夯层,每层极薄,约0.01米。
扰土层:厚约0.30~2.50米。殿内大部土质较硬,呈黄褐色、文物有晋、南北朝、隋、唐、宋(金)等时代粗细绳布纹砖瓦。东汉五铢、隋五铢、开元、熙宁、大观、雍正等钱币,南北朝、唐、宋、明陶瓷碎片,塑像残体等。
片岩层:土质坚硬,呈黄褐色、岩片呈褐红色。
二、殿堂平面:面阔五间,进深三间。明间面阔4.50米,进深2.90米;次间面阔4.30米,进深2.90米;梢间面阔2.90米,进深2.90米。檐柱一周,内柱一周,组成殿体平面。现残缺前檐柱础1方、后檐柱础3方。墙用石砌筑,南墙残高O.61米,厚0.47米;北墙残高1.55米,厚1.15米;东墙残高2.25米,厚1.10米。前后有门址,前门宽3.45米,后门宽1.46米,两门均置石质门槛。殿内沿后内柱砌墙,两边各留通道通向后门,墙前砌长方形大佛坛,长13.25米,宽1.89米,残高0.77米,收分0.19米,收分作法采用腰线内收,缓慢收筑而成。坛下慢角处雕出弯状线体,坛前东西两侧各置长方形小佛坛,宽0.90米,长1.20米,残高0.90米,两梢间各置[形佛坛,原为供奉罗汉的地方。以前檐柱为界,柱前用石块墁地,柱后用长、方两种砖墁地。明间和两次间中央,各墁“拜石”,明间石长1.96米,宽1.53米;西次间石长1.68米,宽1.45米;东次间石长1.70米,宽1.20米。殿前筑起高出地面约0.70米的月台,残长13.20米,宽17.70米,台中央置束腰石雕仰覆莲供台(腰石
已缺),宽1.25米,长1.05米,底层南北两面雕覆莲各5瓣,东西雕3瓣,上层仰莲残毁大部,当为明代遗物。
三、柱础:殿堂共发现石雕柱础22个,8个覆莲,6个素面,4个覆盆,3个重层覆莲。
重层覆莲龙、凤、狮柱础,置于东次间东,础方长1.0l米,通高0.19米,柱径0.49米。上层宝装14叶瓣组成圆体,瓣宽0.07米、长0.08米,每瓣中间起三脊,中脊宽高,三脊垂下呈三角形,上卷起如意头。下层正面(南)雕火珠一枚,左雕龙,右雕卧狮一只、立凤一只、狮长0.20米,高0.09米,叼彩球帛带,带头转入头前地下,尾下翻脊后又转向狮后尾,引入彩球内;球高0.04米,径0.05米;起两翅作起飞状,凤高0.15米,尾藏入云端。后世金代人,把凤翅一角打掉,留刻题记一则:“济南□□□善人□□□妙□□□龙顶一□□□”。
重层双龙覆莲柱础:此础置于明间西,柱础通高O.18米。上层雕16叶瓣组成,瓣宽0.12米,长0.08米,高0.04米,两瓣之间起三脊,脊头卷起如意头,头尖高出柱径0.02米。柱础正面(南)雕火珠一枚,径0.05米,高0.04米;左右两侧雕出高浮盘龙,龙体高出础底0.05米。云朵分三层摞起,高出础底平面0.07米,柱础方长1.13米,径O.5l米,为殿堂柱础尺寸之冠。后世金代人把云层打掉留刻题记一则:“泰安州善人崔三龙顶妙端”。
覆莲牡丹柱础:置于西墙后,周边雕12叶瓣组成圆体,瓣宽0.20米,长O.13米。每瓣宝装盛开牡丹一朵,边线宽厚0.02米。两瓣之间间距较大0.10米,两瓣之间下层雕一朵花头垂下的牡丹花,头宽0.1l米。又在两间距的下层,大瓣中心部位底层处雕小瓣花头,组成三层重叠瓣体。础石大部残毁,仅存残瓣。
叠压曲线覆莲柱础:置于门东侧,方长0.85米,高0.14米,径0.52米;宝装10瓣组成圆体,瓣宽0.17米,高0.14米,每瓣中雕出两小瓣,宽0.04米,高0.10米;两小瓣之间起三角形脊,脊宽0.03米,瓣尖作内翻卷起云头状;两瓣之间起大包,宽0.10米,包下从中上部露出内层莲瓣,瓣尖作内翻云头状,使瓣边线形成一条曲迥不断的连接体。
四、瓦当:有圆形,椭圆形, 形三种。圆形有卷草(菊花)、
莲花、宝相花、石榴花、百合花、兽面、盘龙等。椭圆形有兽面和植物两种。 形绿釉瓷植物纹两枚(残)。莲花纹变型8种,其他变形11种。
1、莲花:残长0.1l米,宝装八瓣线饰,瓣边作隆起线,制作粗糙,陶质加杂沙粒。
2、莲花:当径0.145米,边宽0.02米,花径0.1l米。8瓣宝装,每瓣上饰三条筋线,两瓣之间的尖部雕出棱形起脊小瓣,花心宝装8枚小宝珠,中一大宝珠,瓣外周饰宝珠48枚。
3、莲花:当径0.16米,边宽0.02米。8瓣宝装,长0.04米,瓣心微微隆起,瓣周饰一条边线,两瓣之间一条凸起直线,线外头呈三角状。
4、莲花:当残径0.08米,边宽0.012米,边高出花底0.015米,瓣长0.05米,瓣瘦长呈三角形凸起,高0.002米,两瓣之间饰尖锥形物状,锥头呈三角形,此当仅存两瓣。
5、莲花:当残径0.15米,花径0.1l米,当边宽0.02米,边高出花底0.01米。八瓣宝装,瓣隆起而丰圆,长0.04米,宽0.02米,高0.01米,瓣饰三条隆起筋线,左右两条伸长到瓣的三分之二后,左右折回瓣边下垂,两瓣之间饰一条微微凸起的细线,头轻微隆起呈十字架形,花心隆起圆球状,上饰5枚小宝珠。制作精美,泥质澄细,是盛唐的代表作之一。
6、卷草(菊花):当径O.165米,边宽0.018米,花径0.13米。宝装5组叶瓣,每组4片组合,心饰圆周线,内饰不规则的点,线物7枚,中l枚,外周6枚。
7、卷草(菊花):当径0.165米,花心宝装5组叶瓣,每组4片,形成圆体;心饰圆周线,内饰大小不同叶片7叶,瓣外周饰宝珠53枚。
8、卷草(菊花):当残径0.15米,外饰连体宝珠,心隆起圆形体,心饰周圈内宝饰宝珠7枚。
9、宝相花:当径0.145米,宝装4层宝珠,第一层30枚,第二层椭锥形大珠8枚,第三层小珠ll枚。中心一枚大宝珠,高0.015张,径0.017米,小珠高0.005米,径0.004米。两大珠之间隆起工字形物体。
10、椭圆形兽面:大部残存,残长0.17米。复原径0.23米,当边宽0.014米,中雕凸起龙头,高出当底0.015米,两侧饰对称龙云气纹。
ll、椭圆形植物当:残长0.15米,仅存叶片,难以辨认纹饰。
12、绿釉瓷 形;残长0.085米,宽(腰)0.05米。宝装一朵六瓣凸起花形,花左右饰三叶片,只发现两块残片。
13、盘龙:残长O.13米,无当边,龙体凸起瓦面较高,雕造精细,纹理清晰。
14、兽面:残径0.12米,边宽0.008米,宝装高浮雕兽面,高出当底0.032米,周边饰宝珠多枚。
15、石榴花:残长O.12米,宝装一朵盛开的四瓣花朵,侧边一朵未开花蕾由枝叶环抱,当边饰回纹图案。
16、百合花:残长O.14米,宝装一支盛开三角形百合花,残存三条枝叶,花高出当底0.003米。
五、重唇版瓦与三角形滴水:重唇有绳纹、水波、方块、条编等,其中绳纹变型28种,三角形滴水有龙、海马、凤迦棱频加、卷草、花卉等,重唇与三角共变形45种。、
l、重唇版瓦滴水:瓦呈内弧状,素面,内饰布纹,残长0.29米,矢高0.035米,瓦残长0.31米,唇宽0.017米,瓦外层边口压制小波纹。
2、锯齿纹:残长0.27米,弦长O.24米,矢高0.035米,瓦边外层压制齿纹,宽0.02米。
3、双面齿纹:瓦面呈内弧状,残弧长O.17米,矢高0.02米,内外压制对称齿纹。
4、单层方块纹:残弦长0.10米,矢高0.008米,唇中饰一条弧线,内饰长方形块,下边齿纹。
5、双层方块齿纹:长0.34米,弦长0.29米,矢高0.05米,唇边上饰两道长方块,下层握出三角形联体后又上卷角边,呈空悬齿状,唇宽O.05米。
6、方条绳纹:残长0.09米,唇面与瓦面呈50度夹角,唇边上下绳纹二道,中加粗线一条,下边握出锯齿状,唇宽0.04米。
7、回纹:瓦残长O.14米,弦长0.10米,矢高O.01米,唇宽0.07米,唇面与瓦面呈35度夹角,上下绳纹,中饰回纹,制作工艺精细。
六、其他出土文物
1、罗汉头l件,残片8件。头残高0.23米,额宽0.16米,木质骨架已被烧毁,头内呈空洞状,泥质烧成陶质;面呈淡黄色,脸微笑,额下饰两条皱纹。眉弓高起,眉毛长尖,残长0.03米,两眉之间凸起圆形肉体;鼻高而宽,翼微起,饰对称率弯曲两纹;双耳下垂外张,塑造纹理清晰。
2、弟子头3件:一件头戴弁,残高0.23米,额宽0.12米,双耳下垂,耳尖外张,胡须从嘴角下垂,面情温静,老者像。
3、陶、瓷器10件:残、黑、白釉瓷碟、碗,红、黑陶碗等。
4、石雕螭首1件:残长0.24米。
5、石雕圆形兽面l块:残径0.07米。
6、泥质云头鞋大小各一双:大的残长0.26米,高0.15米。小的残长0.18米,高0.06米,宽0.08米。
7、泥质象鼻残块大小4件:大的残长0.33米,宽0.22米、厚0.16米。最小一块残长0.09米,厚0.05米,宽0.08米。
8、陶(原泥质被殿堂大火烧成陶质)元宝两方:长0.085米,腰.宽0.035米,厚0.025米。
9、泥质垂珠l件:呈长圆形,中心打洞,长0.16米,径0.03米。
10、石雕仰莲瓣1件:残长O.19米,宽0.13米,厚0.06米。
1l、泥质菩萨宝冠坐佛一尊:残高0.08米,周边有佛光,莲花宝桩。
12、宋嘉祜四年(1059)幢残石一块:残径0.27米,高0.17。米,八角形,每面宽0.11米。
13、单体造像残石一块:仅存残足,长O.18米,足面高0.05。米,圆盘径O.18米,盘杆长0.15米,径0.09米。
14、手指印纹砖15块(残):较完好的两块,大块残长0.25米,宽0.21米,厚O.065米;中指长0.083米,宽0.023米,深0.009米,指纹粗大,为成人男印。小块残长0.154米,宽0.19米,厚0.031米;中指长0.06米,宽0.016米,深0.006米,手指纹细长,为成年女性。
15、沟形砖3块:大块残长0.27米,宽0.16米,沟深O.05米,宽0.13米,沟外一面雕牡丹,一面雕菱形纹。
七、佛像配置:殿内塑像全部被毁,难知其详情。据寺内明成化张天瑞碑载:“大殿二:一以供佛及十八罗汉、二十诸天,一以供五百阿罗”。群众也传称“天王殿”。从出土遗物与一般佛殿习惯放置惯例分析:中心大佛坛应置主像多尊,如释迦牟尼、弥勒、阿弥陀佛、扶持菩萨,文殊、普贤、观世音、诸天、弟子等,组成殿内主体像群。两梢间[形佛坛上,置十八罗汉,壁间置千佛、“五百阿罗”;东西两小坛,置护法二天王,两像东西对峙,高而大。因此,“天王殿”传说而得名。从殿堂遗址地处位置与出土遗物考证,应是史籍中的“大雄殿”遗址。
年代与艺术
一、神通寺是我国古代重要佛寺之一,据史籍记载:“以前秦皇始元年,移卜太山”,寺创建于前秦皇始元年(351)。神通寺,古称朗公寺,到隋开皇三年(583),因文帝杨坚“通征屡感”,故曰通“神”,乃改为神通寺。关于寺宇创建盛期的一些情况,可从“高僧传”记述中:“燕主以三县民调给於朗,并散营寺,上下诸院,十有余所,长廊延袤千有余间……寺立以来,四百余载,佛像鲜荣,色造如新……,”又据《唐三宝感通录》云:“高丽、相国、胡国、女国、吴国、崑仑、北代七国所送金铜像……其寺至今三百五十许岁,寺塔基构如其本焉。今制门阁两重,北为大雄殿,东伽蓝,西大摩,又北为千佛殿”。从上述的史籍与出土的历代遗物证实,神通寺历经东晋至隋唐、宋元、明时代都保持着山东佛教中心区的地位。
2、殿堂遗址,遗址历经千年修葺,据出土文物证实,它保存了神通寺历代建筑的部分精品与杰作。从雕磨精细的重层柱础和滴水、瓦当到废弃地下的壶门形小龛都可证实寺宇悠久历史与建筑风貌。殿毁于唐末,后经北宋、金、明重修,现地面残存的佛坛,墙壁、供台等物均系明代重修所置。焚毁于清乾隆以后。
3、在一座建筑遗存中,能集中这样多雕琢精美的不同时代柱础,极为稀睹。尤其凤狮础的匠心设计,能把各种神情意态的物体,巧妙和谐的布局结为一体,利用不同颜色的天然石质,采用精练的刀法,巧琢出狮嘴与皮毛的不同色泽,这件写实之作,无疑是古代建筑构件中的稀世瑰宝。
4、殿堂遗址发现70余种不同形体纹饰,不同时代的滴水与瓦当,对于今天较系统的研究山东地区古代建筑装饰艺术与科学是一批可贵的资料。
附:参加清理人员有王建浩 张化平 李正滨 刘庆光 韩学锋 李寿泉
(该文选自济南市政协2003年编《济南重大考古发掘纪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