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钎下去扎出东汉大墓 紧急实地考古发掘
2000年9月,济南市古建公司的民工向地下打钢钎探土质,为了纪念孔子十二圣贤之一,同时也是二十四孝之一的闵子骞,济南市文化部门在闵子骞路百花公园近邻的闵子骞祠旧址上组织实施重修工程。施工中,当钢钎打到距地面l米深时,工人们感到钢钎突然碰到极坚硬的东西。提出钢钎一看,工人们发现钎头上是青砖末,这和周围的黄土层迥异,以为下边就是碎砖,就继续往下探,谁知钢钎钻透青砖后,忽然极轻松地滑下去,长近2米的钢钎直没到末端。下面有大洞!工人们感到很蹊跷,于是找来负责的牛经理。牛经理又试了试,凭经验,他当即判断出下边有墓。知道怎样保护文物的他下令立即停工,并向市考古所报告。我正在主持华阳宫古建群维修工程,得知闵子骞墓苑发现文物立即赶到现场,在查看后,确定钢钎钻透青砖处为一古墓,从砖的大小和钢钎掉下去的深度来判断古墓的规模较大,年代也较早。
第二天,我们开始进入该工地,先从钢钎探处打一深坑,一个由长约40厘米、宽约20厘米的、厚重达十多公斤,青砖砌成的券顶逐渐显露出来。从砖的特征看,是汉代的,部分砖带有很薄的绿釉。券顶保存完好,原来的钎眼正巧打在券顶正中,此券顶可能为前室墓顶。在剥去一层地表扰乱土后,灰褐色的生土和墓内填土交错形成的墓圹逐渐清晰,越来越大,并超出我们的预料,原想不过5—6米的室墓现在逐渐成了带有长长墓道的大型复室墓,形状像“甲”字形,墓室长9米多,圹最宽处超过6米,很可能有耳室。我们推测该墓年代应该是东汉中晚期,距今已有一千八九百年。
一座沉睡近2000年的东汉大墓开始揭开神秘面纱。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随着墓圹内的填土被一层层揭去,该墓的轮廓逐渐清晰。该
墓呈南北方向,结构十分对称,分为墓道、前室、中室、后室和两个耳室,建筑采用“干摆”方法,砖和砖之间没有任何接缝物,全部靠力学技巧拼砌而成,砖与砖之间没有任何缝隙,建筑技术水平高超,显示出墓主人生前不凡的气派。
该墓所用砖除一面有绳纹或蒲纹外,其他各面都经过精细打
磨,非常光滑。令人感到惊奇的是,在该墓的中室、耳室所用的汉砖侧面上竟有“挂釉”现象,这种现象是由于砖在窑炉里烧制的过程中,灰烬落在砖表面经高温烧烤而形成的一层结晶体,后来釉料的发明与此有较密切的关系。
陶猪、陶鸭、陶狗争相面世,耳杯、螭首杯、圆盘结伴出土。和绝大多数汉墓一样,在清理该墓的过程中,发现该墓也没有摆脱被盗的命运,在该墓中,不仅发现盗墓者留下的破坏痕迹,而且还发现盗墓者遗弃的工具——一把做工精致的小铁缨头,以及火把等。
从墓室被人为破坏的痕迹及墓室内几次明显不同的淤土看,
我们断定该墓至少被盗过两次。第一次盗墓时间可能发生在下葬
后不久,盗墓贼将墓中的贵重东西悉数拿走,然后墓室内有了厚约40厘米的淤土。第二批盗贼翻过淤土,将很多陶器和铜钱等陪葬物从下边翻了上来,又在原淤土上形成一层较松软的乱土层。可能是由于所获太少不甘心,盗墓贼又将墓门捅破,又将后室后壁也掘了3个洞,试图发现新的宝贝。
该墓已被盗墓贼光顾过,还有没有继续发掘价值?但科学的
考古毕竟不同于挖宝,看着盗墓贼破坏后留下的铜器、陶器等器物的碎片,建筑工艺高超、结构复杂的墓室,我们毫不犹豫选择了继续。“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自10月3日起,位于闵子骞墓苑的东汉大墓发掘工作开始出现大转机,当天,我们在该墓的中室首先发现一头陶猪,该陶猪黑背鬃突起,尖嘴细臀,似乎还带有一点野猪的特性,形态之生动令人叹为观止。随后近一周时间内,又陆续清理出陶人、陶鸭、陶鹅、陶狗等陶具,这些陶具大都彩绘加身,保存得相当完整,其中,陶鸡二雄二雌,形神兼备;陶狗雄壮威猛,竖起的耳朵正视前方,好像十分警觉;两鹅则一翘首前望,另一回眸而视,成唱和之态,煞是有趣。与此同时,还发现破碎的仓、灶、井、楼阁、猪圈等模型陶器,这些反映出东汉豪强地主“池鱼牲畜、有求必应”的庄园经济的一些情况,印证了汉代人们“视死如生”的生死观。
在清理过程中,还发现大量精致的饮宴用具,如涂朱的耳杯、螭首杯、彩绘的方案、圆盘等,表明墓主人生前爱好可能与酒有关。该墓虽没有发现较大的铜器,但墓中断残的小铜片极薄而且大多镏金,工艺水平相当高,颇有研究价值。
此外,在墓中还发现大量的五铢钱,以及4块富有情趣的以
凤、羊等祥瑞物为内容的画像石,在后室地面上发现断续的红色矿物颜料,有一处好像奔马拉车出行图案。我们初步分析,这些物品为墓室四周的壁画剥落下来的。如果壁画一说得到证实,那么山东考古史上将被重重添上一笔。
墓室内出现神秘年龄组合 青壮年男子和老妪成鸳鸯
由于盗墓者的活动,该墓中主人骨架十分凌乱,该墓前、中、后及耳室几乎都有人骨存在,我们经初步鉴定,该墓被确定为男女合葬墓。从头盖骨、牙齿、盆骨等发育情况,专家推测男性墓主葬时在35岁左右,体格十分高大;女性墓主则体格较小,埋葬时年龄应在60岁以上。墓中的男女年龄差别为何这么大?
据了解,西汉时期风俗,人死了单葬的比较多,而到了东汉,随着宗教等因素的影响,男女合葬的比较多。在当时,女性地位较低,如果丈夫还在世,妻子先死了,大多不能正式下葬,一般是先装入棺在地面上放着,每年刷漆进行保护,或者是先临时性下葬,等丈夫死后再合葬。但如果是丈夫先死了,他就可被正式下葬。人们在他墓门上留个口,等他妻妾死后再合葬到一块。
我们推测,墓主人应是东汉时期的贵族,墓中的男女可能为夫妇关系,之所以有较大年龄差距,很可能是男的先去世先下葬。妻子又活了几十年才去世。他们的后人把二人合葬到一起。
汉墓群分布逐日清晰 古济南轮廓日见日清
闵子骞墓苑发掘的东汉大墓,位于古济南的汉墓密集区内。我们经过20多年的考古调查,已初步调查清楚济南的汉墓分布情况,据掌握的情况,目前济南市已发现两处比较大的汉墓分布区,一处位于百花公园周围,该密集区东到外环路,西到山大路,北到花园路,南到解放路,近年来此区域已不断有汉画像石墓被发现;另一处位于无影山周围,具体是堤口路往东、天桥以西、黄河沿岸以南、无影山以北的区域。无影山地区大部分出土西汉墓,闵子骞路百花公园周围为东汉贵族墓群。
坟墓的设置是当时社会的反映,是另一个小社会,如果将这些古墓分布情况调查清楚,各座古墓年代弄明白,那么济南的城市变迁及风俗礼仪变化就会凸现出来。该墓是济南市区发现最大的一座东汉汉画像石墓,为研究汉代丧葬制度和石刻艺术、制陶工艺等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该文选自济南市政协文史委2003年编《济南重大考古发掘纪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