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全国多地发布高温预警,部分地区气温突破40℃,极端高温天气正持续考验着城市运行与社会治理。如何守护户外劳动者的健康、保障民生供应的稳定,成为摆在各地面前的重要课题。
高温天气里,有群人始终坚守在烈日下:环卫工人凌晨四点开始清扫街道,建筑工人在滚烫的工地上作业,外卖骑手顶着热浪穿梭于大街小巷。他们的坚守保障了城市的正常运转,但也面临着中暑风险。我国早在十几年前就出台了《防暑降温措施管理办法》,明确规定高温时段应停止室外露天作业,这为户外劳动者撑起了 “保护伞”。
高温带来的挑战不止于户外劳动。持续高温导致用电负荷激增,部分地区不得不采取限电措施;农业生产面临干旱威胁,多地启动应急灌溉;城市热岛效应加剧,老年人等易感人群健康风险升高。
因此,应对高温,需要政府、企业与社会形成合力。政府部门应加强执法检查,督促企业落实防暑降温措施,对违反规定的企业依法处罚;同时,要完善应急预案,做好电力、供水等民生保障,开放避暑场所,为困难群众提供帮助。企业要树立 “以人为本” 的理念,合理安排工作时间,改善劳动条件,为劳动者提供必要的防暑用品和健康保障。社会各界也应增强对高温作业者的理解与关爱,形成尊重劳动、关爱劳动者的良好氛围。
高温天气是对城市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只有把民生放在首位,从细节入手,不断完善应对机制,才能在极端天气下守护好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让城市在高温下依然有序运转、充满温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