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区情快递
深耕政务“小窗口”厚植民生“大沃土”
发布日期:2025-08-25 浏览次数:

山大路街道认真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把政务服务“小窗口”当作离群众最近的“大舞台”,在全市率先打造“肩并肩”基层政务服务新模式,推动政务服务由传统的“单一服务”逐步转变为便利、智能、多元的“增值服务”综合体。通过“小窗口”,成为传递城市温度、检验营商环境、体验数字政府的幸福注脚。街道“肩并肩”政务服务典型经验入选《济南改革》《改革参阅》,并复制推广。

一、创“优”而上,服务模式“迭代升级”。街道不断深化“放管服”改革,从“小切口”入手,不断蓄能服务新动力,提供更加透明、高效、便民的政务服务。一是空间创优。围绕“政务走出窗口、服务走进心里”的思路,对街道便民服务中心进行场景化升级,在全市首创“肩并肩”服务模式,500平方米大厅全部为“同桌式”布局,设置6个服务岛屿,从“面对面”窗口受理到“肩并肩”沉浸式办事空间新模式,工作人员与办事群众同桌式就座、互动式交流、耐心式答疑,变坐等为主动靠前服务,平均办理业务时限压缩至15分钟,较传统模式效率提升60%,群众好评率100%。二是流程创优。以颗粒化梳理为基,精简不必要证明,合并重复环节,公布告知街道本级行政权力事项100项,事项清单化、服务流程图表化,群众办事按图索骥,政策要点、受理条件、材料清单、填表示范、常见问题形成“五合一明白纸”,开拓出“一张表、一次办、一地结”的新路径;利用历城区政府网站主阵地发布“一看就懂” 的动漫、情景剧六期,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读政策,打破专业壁垒,让企业群众轻松理解办事要点;同时将信访咨询、老年人服务、法律咨询等便民需求一并纳入,实现“一站式”服务,三是队伍创优。设立“党员先锋岗”,窗口党员佩党徽、亮职责、做承诺,发挥先锋模范带头作用,树立党建引领政务服务标杆;遴选20名业务骨干,实行“全科专办员+首席代办”双轨服务,提供主体情景式贴心办理服务,最大限度实现审批服务事项“一次过”;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党员群众代表等20余人担任“政务服务体验官”,构建"体验-反馈-整改-监督"闭环机制,今年以来收集反馈建议10条,优化服务举措12项,持续推动政务服务在规范化、精细化的道路上不断迈上新台阶。

二、乘“智”而上,人工智能“协同提质”。以“高效办成一件事”为牵引,通过精准服务和数字赋能,构建“好办、易办、安心办”的政务新生态,加快基层政务服务智能化步伐。一是“线上+线下”办事选择“多元化”。聚焦出生、就业、退休和企业开办、经营等关键环节,创新实施“3+N”服务机制,开展复杂业务“前置办”,综合窗口“集成办”,异地事项“跨域办”,1-7月完成前置咨询预审5700余件,综合窗口和异地事项办结5520件,办结率99.9%;依托“爱山东”APP、山东省政务服务等平台,提供24小时线上自主申报服务,企业群众足不出户进行事项办理、进度查询、提交材料等N项操作,商事登记、医保、社保等实现线上轻松办理,线上业务办理量同比增长30%,实现“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二是“见面+键面”办事驶入“快车道”。打造“智慧电子管理档案”系统,数字化管理档案12364册,精简系统查询条件,根据人员姓名、身份证号、档案类型等字段信息即可“一键秒查”指定档案,查阅、打印整册档案由原来10分钟压缩至2分钟以内,服务效率显著提高;将灵活就业2387册档案上传至市社保电子档案系统,实现市、区、街道数字档案信息三级共享,在街道窗口就可以为灵活就业人员办理养老保险补缴等社保业务,线上快速完成区级复审,实现社保业务办理“零跑腿”,“智慧电子管理档案”系统通过济南市人社系统“揭榜挂帅”项目验收。三是“一室+一区”办事全程“有依靠”。打造服务企业工作室,整合办税咨询、社保补贴、小微贷款、商会协会等惠企信息,推行惠企政策“免申即享”;提供经济发展、民生保障、司法服务等功能的服务菜单,涉企诉求“接诉即办”,今年以来,已解决金融信贷、人才引进等涉企问题352件(次)。开设自助服务专区,单独建设自助终端设备区,集成网办、自助办服务,为居民提供150余项事项查询和材料现场打印,截至目前,指导群众使用自助端在线办理业务5千余次,真正实现政务服务“不打烊”。

三是向“新”而上,拓展政务“便民维度”。在满足企业群众办事需求基础上,打造集高效办事、智慧服务、人文关怀于一体的“增值服务”综合体。一是加深“幸福刻度”,不断挖掘应用场景。创新“政务+”的服务生态,围绕安居乐业,尊老爱幼、民生服务等,设置休闲书吧、青春志愿服务坊、新新就业驿站等功能区块,提供健康义诊、职业培训等20多个便民服务项目;同时开展儿童托管、心理咨询、暖心家园等公益项目;打造“翼彼新苗”“红色薪传”等8个志愿服务项目,2025年以来,累计开展活动220余场,服务市民600余人次,让群众在办事之余获得更多实惠,让综合体成为群众“有事跑一次,没事也想来”的地方。二是加强“政企学合作”,延伸政务服务触角。充分利用聚隆商圈商业聚集和山东大学智力聚集优势,搭建“高校+校友+资金+产业+城市”有机融合、共同成长的发展平台,打造“海右之家”校友会,举办“红色聚能·益企同行”交流会7次,为企业提供科技转化、人才发展、资金场地等10余项针对性服务,政策咨询370条,提供参考意见135个。今年以来,应急转贷平台为企业提供应急转贷业务93笔、共计7千万余元,为4人办理创业贷款100万元,既便利了企业就近办事,又减少了企业“跑腿”成本。三是创新“流动政务”,打通服务“最后一百米”。不断扩大服务半径,构建起“1(街道便民服务中心)+9(社区服务驿站)+N流动政务服务圈,把“政务窗口”搬到群众门口,把服务连到企业指尖,实现医保、社保、民政等日常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领域事项均实现“就近能办”“多点可办”“少跑快办”;深入漱玉、顺丰、东港等辖区企业,开展流动服务100余次,办理业务60余件;充分发挥“帮办代办团队”、“党员志愿服务队伍”等作用,提供“全链条”管家服务,截至目前,街道和社区累计提供帮办代办服务5877件,以政务服务之“变”切实转化为企业群众生活之“便”。       

(作者:于晓龙) 信息来源:爱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