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阅读 关怀版 返回首页
政府信息公开
济南市历城区洪家楼第三小学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劳动教育工作总结
济南市历城区洪家楼第三小学
2025-07-07

济南市历城区洪家楼第三小学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劳动教育工作总结

字号:

打印整页 打印内容 分享

在过去的一学期中,学校以《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为指引,立足"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的育人目标,围绕劳动基地种植实践、学校劳动教育课程实施、学生劳动素养培育展示、教师教研能力提升四大核心任务,系统推进劳动教育创新实践。现从工作落实、存在问题及改进方向三方面总结如下:

一、工作落实情况

(一)劳动基地种植:打造有生命力的劳动教育课堂

东西校区"绿雅种植园"劳动实践基地,划分为班级责任田、四季作物区、养殖园区。开学初,全校师生共同参与开耕仪式,通过"认领一块地、种植一种作物、记录生长过程"的实践模式,让劳动教育扎根泥土。在种植过程中,各班结合科学课学习内容选择作物:低年级种植生菜、草莓等生长周期短的植物,中年级尝试番茄、辣椒等果蔬栽培,高年级则挑战玉米、向日葵等高大作物。学生们在教师指导下完成翻地、播种、浇水、除草、搭架等全流程管理,数学老师带领测量植株间距,美术老师指导观察记录作物形态,语文老师组织撰写《我的种植日记》。通过沉浸式的劳动体验,让学生真切感受"劳动创造价值"的深刻内涵。

(二)学校劳动教育实施:构建全场景育人体系

学校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形成“基础课程+特色活动+日常习惯”三位一体实施路径。每周三下午开设“劳动技能必修课”,低年级学习系鞋带、整理书包,中年级掌握扫地、擦窗技巧,高年级训练烹饪、简单维修等生活技能。教室里的“劳动值日表”细化到个人:每天晨读前由“桌椅管理员”检查摆放,课间由“绿植养护员”浇水,午餐后由“卫生监督员”检查清洁。这些微小的劳动岗位,让每个孩子都成为班级的主人。

结合传统节日,设计系列主题劳动活动:端午节前夕开展“包粽子”活动,孩子们揉面团、包馅料,体验传统工艺的精妙;清明节组织“祭奠先烈”活动,学生为革命烈士扫墓、宣誓,传达对先辈的敬仰与崇敬。这些活动不仅传授技能,更在潜移默化中传递着文化温度。

日常管理中,我们注重劳动习惯的养成教育。通过“劳动打卡21天”行动,鼓励学生每天完成一件家务:低年级洗袜子、叠衣服,中年级洗碗筷、整理书桌,高年级学做简单饭菜。家长们在班级群分享照片时感慨:以前孩子连自己的书包都懒得整理,现在主动承担了浇花、喂鱼的任务,还说“妈妈上班辛苦,我要帮你分担”。这种转变,正是劳动教育润物无声的力量。

(三)学生劳动素养展示:搭建多元成长舞台

为全面呈现劳动教育成果,我校创新设计“三维展示体系”:过程性展示注重即时反馈,在教室走廊设置“劳动成长树”,学生每完成一项劳动任务可获得一片“叶子”贴纸,集满10片可兑换“劳动小能手”徽章;阶段性展示突出成果转化,期末举办“劳动成果展”,以“非遗”为主题,各年级进行多样创作;终结性展示强化价值引领,通过“劳动模范进校园”活动,邀请全国劳模分享奋斗故事,组织学生撰写《我心中的劳动者》征文,让崇敬劳动、热爱劳动的种子在心中生根发芽。

(四)教研活动开展:激活教师专业成长动能

为提升劳动教育质量,我校构建“校本教研+区域联动+专家引领”的研训体系。成立由教导主任牵头,骨干教师、后勤人员、家长代表组成的劳动教育教研组,每周开展集体备课,针对“如何设计跨学科劳动项目”“怎样评价低年级学生劳动表现”等实际问题进行研讨。组织“劳动教育优质课评选”,12位教师呈现精彩课例:有的将数学测量融入校园绿化设计,有的把美术写生与植物观察相结合,有的通过科学实验探究土壤改良方法,这些创新设计为劳动课堂注入新活力。

我们积极拓展教研资源,定期邀请教研员来校指导;积极开展片区教研,共享课程资源、互派教师交流;聘请农技专家、非遗传承人担任校外辅导员,每月来校开设专题讲座。在教研会中,教师们分享实践智慧:有的介绍“劳动任务单”设计技巧,有的演示“过程性评价量表”使用方法,有的探讨“家校劳动教育衔接策略”,思维的碰撞催生出更多金点子。

通过持续教研,教师专业能力显著提升,教师们逐渐形成“劳动即教育”的共识,主动将劳动元素融入学科教学:语文课讲《悯农》时带学生到农田体验耕作,科学课研究植物生长时同步开展种植实践,美术课写生时指导学生用落叶制作拼贴画。这种全学科渗透,让劳动教育真正落地生根。

二、存在问题分析

尽管取得阶段性成果,但反思实践过程,仍存在以下不足:

1.资源整合待深化:校外劳动实践基地距离较远,受交通、安全等因素制约,高年级学生每学期仅能开展1次校外劳动,频次不足;部分家长对劳动教育认识存在偏差,认为孩子做家务会影响学习,导致家庭劳动教育落实打折扣。

2.课程实施不均衡:个别教师仍将劳动课视为“副科”,存在“重说教轻实践”现象,部分劳动任务设计脱离学生生活实际;跨学科融合深度不够,劳动教育与信息技术、综合实践等学科结合点挖掘不充分。

3.评价体系不完善:过程性评价工具开发不足,部分教师仍采用“优秀/良好/合格”的简单评级;劳动素养测评结果应用不广泛,尚未与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评优评先等形成有效衔接。

三、下一步改进措施

针对上述问题,我校将从以下三个方面重点突破:

(一)拓展资源渠道,构建协同育人网络

在校内,优化“绿雅种植园”功能布局。在校外,与社区共建“15分钟劳动实践圈”,利用周边公园、养老院等场所开展常态化劳动服务;与更多劳动基地合作建立“劳动教育实训基地”,引入木工、陶艺等专业设备,满足高年级学生深度学习需求。

(二)深化课程改革,提升育人实效

实施劳动教育提质工程:严格落实每周1课时劳动课,纳入学校教学常规检查;开发“劳动任务清单库”,按年级、季节、场景提供实践任务供教师选择;开展劳动教育项目化学习,每个年级每学期设计1个跨学科主题项目,如制作传统节日美食图谱等。同时,建立劳动教育飞行检查制度,校领导随机推门听课,确保课程实施质量。

(三)完善评价体系,激发内生动力

构建三维评价模型:过程性评价采用劳动成长档案袋,收录实践照片、反思日记、成果证书等材料;表现性评价通过劳动技能闯关赛进行,设置系鞋带、包饺子、修理桌椅等实操项目;评价结果将作为学生评优评先的重要依据,并在家长会上进行专题反馈。

劳动教育是慢艺术,需要用心浇灌、静待花开。本学期,我们在泥土与汗水间见证了孩子们的成长:曾经怕脏的孩子主动蹲下身观察蚯蚓,依赖父母的孩子开始独立整理行李,沉迷电子产品的孩子学会了用双手创造美好。这些改变,正是劳动教育最珍贵的馈赠。展望未来,我们将继续深化实践探索,让劳动教育成为洪家楼第三小学最鲜亮的育人底色,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力量。

扫码使用手机浏览本页内容

单位概况

济南市历城区洪家楼第三小学

203

信息发布总数

0

点击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