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市历城区洪家楼第三小学 2025—2026 学年度第一学期劳动教育工作计划
字号:
大 中 小



一、指导思想
学校以《中小学劳动课程标准》(2022 年版)为纲领,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结合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将劳动教育深度融入学科教学与校园文化。秉持“做中学、学中做”理念,通过系统化、场景化的劳动教育实践,着力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创新思维及吃苦耐劳精神,最终实现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育人目标。
二、工作目标
构建“劳动技能培养 + 跨学科劳动实践 + 项目化学习推进”三位一体的劳动教育体系。在硬件建设上,重点完成校内劳动实践基地打造,东西校区总面积达 500 平方米,划分四大功能区并配齐专业设施与安全防护设备。在学生能力培养方面,确保 90% 以上学生掌握 3—5 项基础劳动技能,低年级形成生活自理能力,中年级具备家务参与能力,高年级提升生产创造与社会服务能力,最终让学生养成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集体的事情争着做” 的良好习惯。同时,建立“基础课程 + 拓展课程 + 项目课程”三级课程体系,开发劳动教育资源库,推动学校、家庭、社区劳动教育协同发展。
三、工作重点
劳动基地建设与功能完善:科学规划基地空间布局,明确种植实践区、养殖区等功能分区的管理与使用规范;配齐儿童专用农具、急救设备等设施,建立工具借用登记与安全管理机制;推动基地与学科教学融合,开发配套课程资源,引入校外合作单位丰富实践形式。
分层次课程体系构建:依据学生认知与动手能力差异,制定低、中、高年级阶梯式劳动技能培养目标;打破学科壁垒,设计跨学科融合课程;以项目化学习为载体,开展校园责任田改造、传统手工艺传承等特色项目,实现劳动教育从知识传授到能力培育的转变。
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建立:通过制定家庭劳动指南、开展 “劳动打卡” 等活动,推动家庭劳动教育落地;与周边社区合作,组织环境美化、敬老助残等公益活动;引入农业专家、手工艺人等社会资源,丰富劳动教育师资力量。
多元评价与激励体系完善:建立“过程性评价 + 成果性评价”相结合的学生评价模式,完善《劳动实践成长档案》;设立“自理小标兵”“星级劳动家庭”“劳动教育创新奖”等荣誉,激发学生与家长参与劳动教育的积极性。
四、具体工作
(一)劳动基地建设与管理
空间与功能建设:9 月完成东西校区 500 平方米劳动基地划分,其中种植实践区 200 平方米按年级分层管理,低年级种植小白菜、韭菜等短周期作物,配备儿童农具与防护栏,中高年级种植菠菜、萝卜等并使用种植记录本;养殖区 100 平方米饲养兔、鸡、鸭,明确学生喂食与粪便清理职责。
设施与安全管理:9 月中旬前配齐种植区儿童手套、护目镜、防滑胶鞋,以及急救箱、防尘口罩等设备,实行工具 “借用登记制”,每月检查更新;设置 “小心地滑”“禁止攀爬” 等警示标识,划定安全活动范围;9 月底前制定《工具使用规范手册》与《劳动实践安全预案》,明确校医联系方式及就近医院路线,选拔 “班级安全员”;每学期组织 1 次消防演练与急救技能培训,10 月开展首次锄头、剪刀正确使用及 “三不原则”(不奔跑、不触碰尖锐物品、不擅自离开小组)安全培训。
课程与资源整合:将基地课程纳入每周 1 课时劳动课,10 月前建立 “劳动教育资源库”,包含教学视频、学习单、课件等;11 月前与本地农业科技园、手工艺作坊签订合作协议,组织学生参观学习,引入智能温室设备;利用课后服务时段开展 “陶艺与传统文化”“木工与几何构造” 等拓展课程,邀请非遗传承人、工程师进校授课,秋季结合 “丰收节” 设计项目课程。
(二)课程体系实施
分年级技能培养:低年级通过儿歌、游戏教授穿衣系鞋带、整理书包等自理技能,12 月评选“自理小标兵”;中年级推行 “家庭劳动清单” 打卡,要求每周完成 2-3 项餐前摆盘、煮鸡蛋等家务,家长上传照片至班级群,教师每周点评;高年级组织参与班级责任田全流程管理、手工制作,11 月起每月开展 1 次社区环境清洁、敬老助残服务。
跨学科课程开展:语文学科结合《悯农》等课文,10 月开展“古诗中的劳动”活动,低年级角色扮演、中高年级撰写劳动日记,优秀作品刊登校刊《劳动之声》;科学学科在种植实践中设计“影响植物生长的因素” 实验,10-12 月组织学生分组控制光照、浇水量,测量植株数据并绘制生长曲线图;美术学科 11 月举办“劳动之美”绘画、摄影比赛,优秀作品在校园艺术长廊展出;数学、音乐、体育学科分别开展 “责任田面积测量”“劳动主题儿歌创作”“农作物搬运接力赛” 活动,实现五育融合。
项目化学习推进:9-10 月开展“校园责任田改造”项目,学生分组调研、制定方案、采购材料并监督施工;11-12 月实施“传统手工艺传承”项目,学习剪纸、扎染等技艺,创作“二十四节气” 剪纸作品,举办手工艺展销会并捐赠款项;12 月联合社区开展“社区微更新”项目,组织学生参与公园长椅、花坛改造的测量、绘图与施工,采用“双导师制”(校内教师 + 校外专家),按“开题汇报 — 过程记录 — 成果展示 — 反思总结”推进项目。
(三)家校社协同活动
家庭劳动推进:9 月发放《家庭劳动教育指南》,按年级明确低年级每日整理玩具、浇花,中年级每周大扫除、协助购物,高年级每月策划家庭聚餐、管理零花钱的任务;10 月启动“劳动打卡”小程序,家长上传劳动照片,教师每周反馈,12 月评选“星级劳动家庭”。
社区实践活动:9 月起每月与 3 个周边社区合作开展 1 次活动,9 月“环境美化行动” 清理公园垃圾、种植花卉、设计环保标语牌;10 月“敬老助残服务”走进养老院表演节目、教老人用智能手机;11 月结合重阳制作重阳糕赠予居民,活动后学生撰写反思日记,社区提供评价表纳入综合素质评价;每月最后一个周末设立 “家庭劳动日”,鼓励亲子共同完成劳动任务。
(四)评价与激励落实
学生评价实施:9 月起为每位学生建立《劳动实践成长档案》,记录参与次数、任务完成情况、合作表现及创新点;12月开展劳动技能测试,结合种植产量、手工质量、社区反馈、家庭打卡完成率综合评定等级,纳入综合素质评价。
激励机制运行:12 月集中评选“自理小标兵”“星级劳动家庭”;每学期末收集师生对劳动教育的改进建议,对优化基地布局、开发新课程等被采纳的建议,授予“劳动教育创新奖”并表彰;通过校会、校刊宣传优秀案例,营造劳动教育良好氛围。
扫码使用手机浏览本页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