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城区革命遗址简介:大王山革命烈士陵园
字号:
大 中 小



大王山革命烈士陵园位于鲍山街道赵家庄南大王山,陵园位于山北坡,坐南向北,于1950年开始筹建,1954年破土动工,1955年正式落成。大门宽4米,门外东侧20米处有一宽约10米、高约2米的影壁,上写“死难烈士万岁”。影壁前有长方形高台和广场,为摆放花圈和举行悼念仪式的场所。大门至山顶有条宽约4.65米,长262米的大青石台阶通道,烈士墓分布于中轴线两边,山顶矗立着一座高约12米的纪念塔,上书“革命烈士纪念塔”七个大字。塔的东侧面书写着“为国牺牲,永垂不朽”,西侧面书写着“为民而死,虽死犹荣”。陵园东侧是陵园管理所,设有烈士纪念堂、干部骨灰堂、接待室等。整组建筑包括生活区占地约1000平方米。
陵园烈士墓群共计四个区,32排,1140座陵墓,大都是解放济南时牺牲的官兵。每个墓前都立着长方形的石碑,上面镌刻着烈士的姓名、籍贯、职位、所在部队的番号和牺牲的时间与地点,有的还记载着烈士的生平事迹。特别应该提起的是,其中无名烈士墓和无名烈士骨灰盒共计522个。为了人民的解放事业,他们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而最后连名字也没有留下,这是我们后人应该深思的。在墓群南端通道的东侧有两座引人注目的墓碑,这里安葬着两位老红军。两位老红军,一生转战南北,朝鲜停战后,被安置在历城工作。一位是魏湖南,是江西省石城县库车港村人,1931年参加工农红军,1932年入党,参加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和抗日战争、 淮海战役、抗美援朝等,于1990年2月病故。另一位是王世和,1933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入党,原籍是四川省巴中县,1965年8月病故。 整个陵园被苍松翠柏覆盖着,使人们感到更加庄严肃穆。
在烈士纪念堂东西两侧靠墙处,安放着140余名烈士的骨灰盒,他们大都是在解放济南、抗美援朝和对越自卫反击战中牺牲的官兵。烈士纪念堂的正面摆放着各界为先烈敬献的花圈,花圈上方的墙上,悬挂着7位烈士的遗像。中间是“特等功臣”、“一级战斗英雄”孔庆三的遗像。孔庆三,1926年出生于历城县王舍人庄一个贫农家庭。1948年4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1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参加过济南、淮海、渡江、解放上海等战役。1950年,孔庆三同志光荣地参加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奔赴朝鲜前线。在攻打新兴里的战斗中,他带领炮班的同志摧毁了敌人的暗堡,为夺取新兴里战斗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在这次战斗中,这位人民的好儿子,为祖国、为朝鲜人民献出了他宝贵的生命。为表彰他的伟大功绩,上级领导机关给他记了特等功,并授予“一级战斗英雄”的光荣称号。
烈士陵园修建后,每年的清明节,区直机关干部、王舍人镇的群众、附近厂矿企业事业的工人、中小学学生前往举行仪式,悼念先烈。许多在历城工作过、战斗过的老同志,回历城走访时,也大都到烈士陵园献上花圈以表达悼念之情。历城县第一任县委组织部长,后任南京市委常委兼组织部长的李烈炎同志,1988年来历城老根据地回访时,曾站在烈士墓群前深深地行了三个鞠躬,并感慨地说:“看看你们这些老领导、 老同志、老部下,长眠于地下40余年,对我这个幸存者来说,还有什么事想不通呢!”
由于陵园管理所的同志日夜守护着纪念堂和烈士墓地,尽职尽责地认真管理,使陵园环境整洁,成为对后人特别是青少年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基地之一。
1985年12月,大王山革命烈士陵园(历城县烈士陵园)被历城县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扫码使用手机浏览本页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