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市历城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历城区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的通知
字号:
大 中 小



济南市历城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关于印发历城区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的通知
济历城政办字〔2022〕3号
各街道办事处,区政府各部门:
《历城区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已经区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济南市历城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2年4月2日
(此件公开发布)
历城区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
为全面贯彻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助力体育强国和健康中国建设,实现省会东部现代化强区建设目标,进一步发展全民健身事业,更好地满足全区人民体育健身需求,根据《山东省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济南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按照《济南市历城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部署,结合历城区实际,制订本实施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提升人民体质健康水平为引领,以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为目标,推动全民健身各项工作高质量发展,全面提升全民健身的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为新时代健康强区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二、发展目标
力争到2025年,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达到42%以上,体育健身成为更多人的生活方式;城乡居民体质进一步提高,城乡居民国民体质测定合格率达到全市平均水平,群众健身意识进一步增强;城市社区“15分钟健身圈”更加完善,全区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6平方米,公共体育设施全面开放;全民健身活动蓬勃开展,全民健身运动会进一步向基层社区延伸;全民健身组织体系更加完善,科学健身指导更加便利,每千人拥有公益社会体育指导员数达到3人以上。全区全民健身公共服务达到更高水平。
三、重点任务
(一)完善全民健身场地设施
1.加大全民健身设施建设力度。制定实施《历城区全民健身设施建设补短板五年行动计划》,统筹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优化布局、完善功能、提高质量,构建历城特色体育健身设施体系。持续完善区、街道、村(居)三级全民健身设施网络。重点建设体育公园、健身步道、城乡社区健身中心(全民健身中心)、多功能健身场地、足球场、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等亲民便民惠民的全民健身设施。推动新建或改扩建体育公园1处,力争新建5人制社会足球场或多功能运动场10个,完成全民健身场地器材补短板项目不少于200处,新增配置智能健身器材等智能化室外健身路径5处。在持续打造城市社区高品质“15分钟健身圈”的基础上,全力构建城市社区“10分钟健身圈”,实现城乡健身设施“高质量全覆盖”。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在商业设施、旧厂房、仓库内转型建设健身休闲设施,充分合理利用公园绿地、城市空置场所、桥梁桥下空间、建筑物屋顶、地下室等“金角银边”区域,建设便民利民的健身休闲设施。发挥我区自然资源优势,以结合、联合、融合等方式,努力建设更多全民健身设施。
2.加强全民健身设施管理维护。加强对公共体育场馆开放管理的评估督导,落实公共体育设施免费或低收费开放政策。鼓励社会力量承接公共体育场馆运营管理,提高运营效率。引导公共体育场馆为学校体育课和学生体育锻炼提供场地支持与服务,鼓励有条件的学校、企事业单位体育设施向公众开放,提高现有场馆综合利用率。加强体育设施更新、维护与日常管理,鼓励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对公共室外健身器材进行定期巡检维修,保障使用安全。
(责任单位:区体育事业发展中心、区发展改革局、区自然资源局、区住房城乡建设局、区教育体育局、区农业农村局、区园林和林业绿化局、区文化和旅游局、区交通运输局、各街道办事处)
(二)丰富全民健身赛事活动
1.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赛事活动。以历城区全民健身运动会、冬季全民健身运动会为抓手,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精心组织“全民健身日”“全民健身月”等主题健身活动,持续开展足球、篮球、乒乓球、羽毛球、太极拳等群众喜闻乐见、广泛参与的比赛项目。按照因地制宜、小型多样、就近就便的原则,以街道(乡镇)、社区(行政村)为单位,举办“社区运动会”,引领推动社区体育健身活动普遍化、常态化、多样化,发挥体育强身健体、愉悦身心、增进交流等功能,助力和谐社区建设。
2.打造高端全民健身品牌赛事。积极申办群众关注度高、品牌价值大、市场前景广的国际国内高水平全民健身赛事活动。进一步完善“一区一品牌”“一镇一特色”的区域特色品牌赛事发展格局,办好环华山湖马拉松、泉城夜跑节等精品赛事,持续扩大华山湖主题赛事的品牌影响力,丰富活动内容。继续办好国际马术赛、斯巴达勇士赛等品牌赛事活动。
3.大力推广特色健身项目。加大太极拳、武术等中国传统体育项目的推广力度,推动跆拳道、马术、轮滑、极限运动等具有消费引领性的时尚运动项目健康发展。实施冬季运动推广普及计划,推进冰雪运动项目开展,举办冬季全民健身运动会等冰雪赛事活动。推广居家健身和全民健身网络赛事活动,探索发展线上体育,打造全民健身新模式。
4.加强特定人群健身服务。发挥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工会组织及各级工人文化宫、职工文体协会作用,支持企事业单位经常性开展职工体育活动,更加广泛地开展机关运动会、职工运动会及喜闻乐见的健身赛事活动。发挥各级老年体育组织的作用,推出适合老年人特点的体育健身项目,办好老年人体育赛事活动。组织举办残疾人运动会、妇女运动会、行业系统运动会等符合特定人群开展的全民健身赛事活动。围绕乡村振兴战略,支持全民健身与乡村传统节庆和活动相结合,策划开展形式多样的农民体育健身活动。
(责任部门:区体育事业发展中心、区公安分局、区文化和旅游局、区农业农村局、区委区直机关工委、区卫生健康局、区总工会、区妇联、区残联、各街道办事处)
(三)提升全民健身组织服务水平
1.健全体育社会组织体系。鼓励支持各行业,机关、企事业单位,城市街道,农村社区发展各类群众性体育社会组织,组建形式多样的群众性体育俱乐部、健身团队。鼓励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将适合由体育社会组织提供的公共体育服务事项交由体育社会组织承担。加大体育社会组织举办全民健身赛事活动的扶持力度,鼓励体育社会组织积极承接全民健身公共服务项目、社会公益活动,激发体育社会组织内生发展动力。
2.扩大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规模。完善社会体育指导员信息管理系统,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信息化管理。持续实施社会体育指导员等级培训和继续培训,扩大队伍规模,提升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技能和水平。优化社会体育指导员年龄结构、等级结构,引导退役运动员、教练员、体育教师、健身俱乐部教练等体育专业人士加入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
3.加强全民健身志愿者组织建设。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全民健身志愿服务,拓展社会参与平台,动员社会各界积极投身全民健身志愿服务。鼓励优秀运动员、教练员、体育教师、大学生等具有体育技能与知识的专业人员参与全民健身志愿服务。建立健全全民健身志愿者评价和激励保障机制,开展“最美全民健身志愿者”选树等活动。
4.完善科学健身指导服务体系。定期开展国民体质测试,提高城乡国民体质抽样检测比例。组织开展《国家体育锻炼标准》达标测验活动,实施“全民健身技能入户工程”,依托传统、新兴媒体向公众推介健身项目。开展科学健身大讲堂活动和健身服务进机关、进企业、进学校、进农村、进社区活动。鼓励社会力量积极提供科学健身指导服务。
(责任部门:区体育事业发展中心、区团委、区民政局、区教育体育局、区市场监管局、区行政审批服务局、各街道办事处)
(四)推进全民健身文化发展
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体育精神,挖掘中华体育精神的深刻内涵,充分发挥其特殊影响力。大力宣传全民健身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引领健康生活方式中的独特作用和重要价值,推动形成全民参与健身的良好社会氛围。推广全民健身基层典型人物和单位,发挥其示范效应,用通俗易懂、图文并茂、视听同步的精炼文案讲好群众身边的健身故事。注重体育项目文化的打造,挖掘运动项目文化内涵,丰富体育文化表达方式。鼓励创作体育电影、体育音乐、体育动漫等具有健身内涵、时代特色和文化底蕴的全民健身文化作品。加强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民间体育、民俗体育的保护传承与创新推广。以北京冬奥会为契机,大力普及推广冰雪运动文化。
(责任部门:区委宣传部、区体育事业发展中心、区文化和旅游局、各街道办事处)
(五)促进全民健身融合发展
1.推进体教融合发展,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认真落实《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完善政策保障,制定青少年体育发展保障标准。推进体育课程改革,开齐开足体育课,加强学生体育技能培训,培养终身运动习惯,确保学生校内体育活动时间每天不少于1小时,每名学生掌握2项以上体育运动技能。推动青少年文化学习和体育锻炼协调发展,完善青少年体育赛事体系,推进校园足球普及提高。加强体育传统特色学校、高水平运动队和体育后备人才基地、业余训练网点建设,持续开展中小学生普及游泳运动。大力培养体育教师和教练员队伍,畅通优秀退役运动员、教练员进入学校兼任、担任体育教师的渠道。
(责任部门:区教育体育局、区体育事业发展中心、区团委)
2.推动体卫深度融合,构建“运动促进健康新模式”。推动健康关口前移,建立体育和卫生健康等部门协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运动促进健康工作机制,组织开展体卫融合试点工作。支持医疗机构建设康复科室、开设运动医学门诊,积极开展高血压、糖尿病、肥胖症等人群慢性病健康运动干预,加强针对老年群体的非医疗健康干预。
(责任部门:区卫生健康局、区体育事业发展中心、各街道办事处)
3.促进体旅融合发展,满足群众多元健身需求。充分利用历城丰富的山、泉、湖、河资源优势,整合文化、旅游、赛事资源,深挖体育旅游潜能,依托旅游资源发展时尚休闲体育项目。加强品牌赛事与旅游的有机结合,积极培育建设体育精品路线和旅游目的地。引导旅游景区、景点等开发体育旅游项目,大力发展山地户外、滑雪、休闲垂钓、水上运动等体育旅游业态。结合美丽乡村、齐鲁样板村建设,探索发展乡村健身休闲产业,打造全域体育旅游线路,建设一批“户外运动基地”和“运动休闲小镇”。积极创建国家、省级、市级体育旅游示范基地。
(责任部门:区文化和旅游局、区体育事业发展中心、区发展改革局、区自然资源局、各街道办事处)
4.加强产业融合,促进健身休闲服务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大健身服务产业与康养、旅游、医疗、经贸、会展等产业形态的融合力度,打造一批体育特色鲜明、业态多元的体育服务综合体。鼓励健身俱乐部推广线上线下复合运营模式,增强抗风险能力。加强健身、体育培训等健身服务业的市场监管。提升体育健身休闲业能级,培育发展体育新兴业态,推动健身休闲、竞赛表演、场馆服务、体育培训等服务业态,延伸产业链条。
(责任部门:区体育事业发展中心、区文化和旅游局、区发展改革局、区卫生健康局、区市场监管局、区工业和信息化局、各街道办事处)
四、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建立健全区级全民健身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召开全民健身工作联席会议,协调解决工作中的问题,确保对全民健身工作有研究、有部署、有落实。深化体育公共服务“放管服”制度改革,强化县域全民健身公共服务职能,落实主体责任、完善监管制度。
(责任单位:区全民健身工作联席会议成员单位及相关部门、各街道办事处)
(二)强化经费保障。加大公共财政对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的投入力度,支持重点项目建设,将全民健身经费列入区级财政预算,加大体彩公益金对全民健身事业的投入,进一步拓展经费来源渠道,拓宽社会资本投入全民健身事业渠道,促进社会资本参加公共体育设施的建设和运行管理。鼓励支持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个人对全民健身事业提供捐赠和赞助。
(责任单位:区财政局、区发展改革局、区体育事业发展中心、区税务局)
(三)统筹用地保障。将全民健身发展所需用地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保障全民健身设施建设和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用地。梳理编制可用于建设健身设施的非体育用地、非体育建筑的目录,支持使用未利用地、废弃地、荒地等土地建设全民健身设施。支持通过盘活城市空闲土地、用好公益性建设用地,支持租赁方式供地、鼓励复合用地等多种方式,挖掘健身设施存量建设用地潜力,挖潜利用可复合利用的现有各类设施资源。
(责任单位:区自然资源局、区体育事业发展中心、各街道办事处)
(四)强化人才支撑。加强部门协同,畅通培养渠道,推动基层体育管理人员、社会体育指导员、全民健身志愿者提升服务技能。支持退役运动员、教练员、体育教师等投身全民健身事业。
(责任单位:区体育事业发展中心、区教育体育局、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
(五)强化组织实施。加强本实施计划年度监测,健全考核评价机制,利用好第三方评估和全民健身满意度调查等评估手段,开展好本实施计划实施效果总体评估。
(责任单位:区全民健身工作联席会议成员单位)
附件:历城区全民健身工作联席会议成员名单
附件
历城区全民健身工作联席会议成员名单
为全面贯彻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加强对全民健身工作的统筹协调,推进《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年)》实施,根据《体育强国建设纲要》《山东省全民健身条例》等规定,区政府确定,建立济南市历城区全民健身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现将联席会议组成人员名单公布如下:
召 集 人:丁 一 副区长
副召集人:王 永 区体育事业发展中心党组书记、主任
任保军 区政府办公室四级调研员
成 员:张建中 区委宣传部副部长、区融媒体中心主任
杨东兴 区教育体育局副处级干部
张祝禄 区公安分局党委成员、政治处主任
程宝山 区民政局党组成员、副局长、三级调研员
亓 卉 区财政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张 凯 区自然资源局二级调研员
李 峰 区住房城乡建设局副局长
王会易 区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
宋方胜 区文化和旅游局旅游发展中心副主任
王祥山 区卫生健康局三级调研员
赵 鑫 区市场监管局副局长
李 犇 区体育事业发展中心党组成员、副主任
刘延强 区总工会党组成员、副主席
王 薇 区妇联妇儿办主任
联席会议办公室设在区体育事业发展中心,王永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今后,联席会议成员及办公室主任职务如有变动,由该成员单位接任领导自然替补,并由联席会议办公室负责通知。
扫码使用手机浏览本页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