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阅读 关怀版 返回首页
政府信息公开
文字解读:关于《提质培优建设历城区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实施方案》的解读
11370112004203737J-A/2020-3969037
区政府办公室
2020-09-24

文字解读:关于《提质培优建设历城区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实施方案》的解读

字号:

打印整页 打印内容 分享

一、《实施方案》起草背景和依据

历城区现有职业学校1所。近年来,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历城区职业教育取得了长足进展,具备了为经济社会发展大规模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能力,为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做出了积极贡献。但也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一是职业教育资源优化整合不够,优质资源集聚度不高,存在“小弱”(规模小、服务经济发展能力弱)现象,影响力还欠佳;二是专业设置与产业发展需求契合度不高,大多数专业特色不明显,专业建设重复,趋同化现象较为严重。有些专业实训设备短缺、老化,无法满足技能训练需要。三是校企合作不够紧密,产教融合不够深入,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的积极性不高,存在“校热企冷”现象。四是师资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专业教师配备不足,现有教师管理机制难以适应发展需求。

职业教育作为一种与普通教育同等重要的教育类型,有其鲜明的特征。今年1月10日,教育部、省政府印发了《关于整省推进提质培优建设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的意见》(鲁政发〔2020〕3号),教育部明确提出了支持我省率先建立新时代中国特色职业教育制度和模式的9项政策,省委、省政府确定了45项工作任务清单。作为省会城市,济南具备了建设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的重大机遇,理应走在前列。

主要依据:

1.《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国发[2019]4号);

2.教育部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整省推进提质培优建设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的意见》(鲁政发〔2020〕3号);

3.济南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新时代济南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济政字〔2019〕75号)。

二、起草过程及征求意见情况

今年2月以来,历城区人民政府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聚焦提升职业教育服务发展的能力,在认真学习研究教育部、省政府《意见》的基础上,立足制度创新,研究起草了《实施方案》。《实施方案》起草完成后,两次征求了区委编办、区发改委等19个区直部门的意见,前后进行了4轮次修订。9月21日,区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同日,区政府正式行文发布。

三、结构内容及主要创新点

《实施方案》对接部省共建国家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工作任务,结合落实区委区政府“117”工作思路,聚焦发展短板,抓住工作重点,快干实干,攻坚克难,,经过三年努力,基本建立起结构布局合理,专业设置科学,校企合作机制成熟,学校运行机制高效,保障政策完善,人才培养质量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新时代历城特色职业教育制度、体系和模式,为全市、全省、全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趟路子、树样板,提供济南方案、贡献历城智慧。

《实施方案》在确保完成省定、市定工作目标任务的基础上,明确了40项工作任务清单,3个重点突破项目,制定了未来三年我区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必须完成的7大指标体系。这是新时代职业教育创新发展的“历城方案”,创新点主概括为“五高”。

1.高起点规划职业教育结构布局。针对职业教育资源优化整合不够,优质资源集聚度不高,学校规模小、专业设置不合理等问题,提出五项措施:一是完善职业教育管理机制,跨部门、跨行业整合各类职业教育资源,建立由部门统一牵头管理的机制。二是构建多元办学格局,支持开展股份制、混合所有制办学改革试点,建设多元主体职业教育集团。三是完善专业设置与调整机制,促进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发展需求侧全方位对接。四是强化中等职业教育的基础地位,保持高中阶段教育职普比大体相当,探索中职学校与普通高中学生学籍互转、学分互认。五是把历城职专建设成为一所五年一贯制高水平职业学校。

2.高标准提升办学质量。针对教学质量不高、优质教育资源不多、教育质量缺乏评价等问题,提出五项措施:一是实施教学提质升级专项行动,完善普及项目、案例、情景和模块化教学,完善教师技能大赛和教学能力大赛制度。二是建立“春季中考”制度,让更多的中职学生有机会升入高职院校。三是实施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计划,推进职业教育“学分银行”建设,促进各类教育形式和终身教育间学习成果的认定、学分积累和转换。四是改进评价机制。开展办学水平评估,不达标学校责令限期整改或停止招生。五是落实育训并举的法定职责,实施职教赋能计划,遴选职业院校向社会开展无偿专业技能培训。

3.高质量推进产教融合。针对校企合作不够紧密,产教融合不够深入,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积极性不高等问题,提出三项措施:一是深入推进校企合作。创建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开展市级产教融合型企业认证,落实“金融+财政+土地+信用+资金”组合式激励政策。二是建设产教融合示范园区,高标准建设大型智能(仿真)公共实习实训基地。鼓励职业学校通过场地、设备租赁等方式与企业共建生产型实训基地。三是构建高品质研究平台。加强教育和产业人才研究,增强产教融合的深度和职教研究的效度。

3.高水平建设师资队伍。针对师资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专业教师严重不足、教师管理机制不完善等问题,提出三项措施:一是落实职业院校用人自主权,允许学校在限额内自主设立内设机构并报编制部门备案,落实学校20%编制员额内自主招聘兼职教师政策,支持学校引进行业企业一流人才和具有创新实践经验的企业管理专家、科技人才、技能人才等担任产业教授。二是加大教师培养培训力度。三是改革教师招聘制度,探索建立公开遴选聘用职业院校领导班子成员机制。学校教师和企业人才分别到企业、职业学校兼职的,可根据双方约定确定薪酬。

4.高层次推进对外交流与合作。针对对外合作交流程度不高等问题,提出了有关措施,如扩大师生海外交流规模,推进与国外学校缔结友好学校,举办“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职业教育高端论坛,鼓励职业学校广泛参与国际学术交流、引进中外合作项目、举办国际高水平职业技能大赛。

通过推进职业教育提质培优、增值赋能,打造以技能为根本的职业大军,营造尊重技能、崇尚技能的社会氛围。从这一点看,高地建设不仅对“四个历城”建设具有重大意义,对职业教育本身、对整个社会用人导向都具有重大意义。

四、解读机构及咨询方式

解读机构:区教育和体育局

咨询方式:0531—88066061


扫码使用手机浏览本页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