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解读:关于《济南市历城区“无废城市”建设实施方案(2023-2025年)》的解读
字号:
大 中 小



一、政策背景
2021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提出“十四五”时期推进100个左右地级及以上城市开展“无废城市”建设,鼓励有条件的省份全域推进“无废城市”建设。
2022年4月24日,生态环境部印发《关于发布“十四五”时期“无废城市”建设名单的通知》(环办固体函〔2022〕164号),济南市入选国家“十四五”时期“无废城市”建设名单。
为推进济南市历城区“无废城市”建设工作,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济南市历城区“无废城市”建设实施方案(2023—2025年)》。
二、决策依据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十四五”时期“无废城市”建设工作方案》《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施方案》和《济南市“无废城市”建设实施方案(2022—2025年)》等要求,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规划。
三、出台目的
推进“无废城市”建设,旨在统筹城市发展与固体废物管理,推动固体废物源头减量、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推进固体废物领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促进城市绿色发展转型,提升生态环境质量和精细化管理水平,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
四、工作目标
到2025年,“无废城市”建设工作稳步推进,生产生活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固体废物产生强度较快下降,综合利用水平和无害化处置能力显著提升,固体废物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进一步强化,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作用初步显现,“无废城市”四大体系基本建立,“无废”理念得到广泛认同,“无废城市”主要指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固体废物管理经验做法。
到2035年,广泛形成绿色低碳生产生活方式,建立完善的固体废物精细化管理体系,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无废城市”理念深入人心。
五、重要举措
《济南市历城区“无废城市”建设实施方案(2023-2025年)》明确重点任务,依次为推动工业绿色低碳生产、推行农业绿色生产、践行绿色生活方式、发展绿色低碳建筑、强化监管处置能力建设、打造“无废细胞”工程、加强总体设计,完善“四大体系。针对七大重点任务,将分别采取不同的措施。
针对工业绿色低碳生产,第一从工业固废源头进行把控,减少工业固废产生,第二推动工业固废再利用,建立循环经济体系,推动工业固体废物规模化利用。第三加快园区绿色循环发展,引进优质企业、鼓励开发绿色产品等。第四严格按照绿色矿山标准进行新建矿山的规划、设计、建设和运营管理。第五完善工业固废监管体系。
针对农业绿色生产。第一构建绿色农业生产体系,减少农药化肥的使用。第二推进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深化畜禽粪污综合利用,并进一步探索“秸秆—畜禽粪污”综合利用新模式。第三加强对农膜产品质量的监督管理,建立农膜回收利用长效机制,健全农药包装废弃物回收处理体系。
针对绿色生活方式。第一提倡绿色生活方式,实施生活垃圾源头减量,健全生活垃圾分类设施体系,推进生活垃圾分类。
第二健全再生资源回收体系。第三提升垃圾转运站建设管理,推进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泥安全处理处置。
针对绿色低碳建筑。第一大力推广绿色建筑,推动装配式建筑发展。第二做好建筑垃圾源头,在城镇建设用地范围内建设的项目和政府投资的项目中推广使用建筑垃圾再生品。
针对监管处置能力。第一严格环境准入,推动在产企业源头减量。第二推动危险废物收集、转运、贮存专业化,加强危险废物产废单位和经营单位的危险废物规范化管理。第三合理规划建设危险废物利用处置设施。第四提高医疗机构废弃物规范化管理水平,优化医疗废物收集运输网络,做好医疗废物应急处置工作。第五完善危险废物监管清单并持续动态更新,强化危险废物全过程信息化监管,依法严厉打击危险废物环境违法行为,完善环境应急响应预案,保障危险废物应急处置。
针对“无废细胞”工程。第一以生活垃圾分类为重点完善农村生活垃圾的管理运行体系。第二以无废集团”(“无废工厂”)和“无废园区”为重点,完善固体废物的管理模式,实现固体废物“吃干榨净”“资源耦合”。第三以服务业“无废细胞”建设为重点,针对服务业产生的生活垃圾、厨余垃圾,进一步完善生活垃圾分类,健全厨余垃圾“集中+就地”处理体系,优化收运模式。
针对总体设计,“四大体系”。第一明确相关部门职责边界,制定责任清单,将任务落实、落细。第二落实管理制度要求,提升技术创新能力,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用好数字化监管体系。
六、名词解释
“无废城市”:即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为引领,通过推动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持续推进固体废物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利用,最大限度减少填埋量,将固体废物环境影响降至最低的城市发展模式,也是一种先进的城市管理理念。
七、解读机构及咨询方式
解读机构:济南市生态环境局历城分局
办公地址:济南市历城区七里河路13号
具体联系人:曾玮璠
咨询电话:0531-88903554
扫码使用手机浏览本页内容